不言歸 作品

313.【第54章】正道魁首 永樂城中水千丈……

以拂雪道君的身份受邀參加天殷國的恆久永樂大典,於情於理,國君都應該出面相見,設宴以待。

然而,自宋從心和靈希抵達天殷之日,姜家那位國君從未在人前露臉,接待賓客之事一力由姜道君操持。雖然宋從心並不在意,姜家的禮遇也做得盡善盡美,但國君不露面一事終究是避不開的問題。無論天殷執掌實權的人是誰,但它明面上地位最高的領袖是姜恆常與其兄長姜胤業。

即便只是做個面子功夫,姜國君也有在賓客面前露面的必要。

關於這一點,感到疑惑的來賓不在少數。來賓明裡暗裡旁敲側擊,卻都被姜家打太極一樣推了回去。不僅姜國君沒有露面,姜家的族老們也閉門不出,據說是在籌備即將到來的恆久永樂大典,要提前百日進行靜修齋戒。姜恆常同樣是大典的司儀,她負責的是“奉禮”一環。

所謂“奉禮”,乃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傳統,又稱“百物朝賀”。古時,各地郡守會向主城獻上當地興盛的代表物,譬如金銀玉器、五轂糧食、銅鐵造物。這些象徵國力強盛的代表物會奉在神壇案頭,由司儀擇取祭物將其投入火中。古時人們相信,人的魂靈自烈焰而來,火焰有通曉魂靈、溝通上蒼的神力。火能驅逐荒野的害獸,能點亮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所以,人族先祖在留予子孫後代的傳承中寫下火焰的神聖。

人死後,留在人世的生者會焚燒紙錢、紙作的財物,奉禮這一環節的主旨便是將人間百物獻給上蒼。

其中,最重要的祭物是象徵田地豐饒的五轂、象徵兵強馬壯的青銅造物,以及象徵君王賢德的玉器。

前者為祭物,後兩者為供物,供奉之物無需焚燒。此次大典,天殷準備的供物是高達百丈的青銅樹、問天九鼎以及重寶九龍青玉國璽。

天殷來賓眾多,但能讓姜家道君親身相迎的賓客只有拂雪道君一人。之後,姜恆常投身忙碌的大典預備工作中,接待宋從心和靈希的工作讓渡到年歲尚幼的姜嚴頭上。外人見了議論紛紛,宋從心本人卻不在意。她和靈希二人在姜嚴的陪伴下走遍了永樂城,姜嚴是個生性認真的孩子,即便宋從心的身份地位讓他感到無所適從,但他還是盡責地完成姜恆常交予他的任務。他依照以往天殷皇室接待貴賓的待遇招待拂雪道君及其師妹,但看了一場歌舞后,姜嚴就被宋從心拎到郊外考校武藝了。

姜嚴天生武骨,是姜家新生代中資質最為出眾的子嗣。年紀輕輕武功便已臻化境,除天賦異稟以外,姜嚴本身的心性也十分過人。

姜嚴想穩住世家公子的體面,代替姜道君以東道主的身份招待貴賓,但很接地氣的拂雪道君卻告訴他不必忙活,有空觀看歌舞還不如去演武場比劃比劃。

姜嚴覺得這於禮不符,委屈得團團亂轉。但被宋從心考校了幾次武藝後,姜嚴便紅著臉喊宋從心“老師”。宋從心好奇地觀望了一陣,發現姜嚴這孩子似乎很容易害羞,一害羞就會臉紅。他年紀小,臉皮子嫩,又有點嬰兒肥,看上去比實際歲數還要小上好幾歲。姜嚴大概也知道自己的外貌實在難以服眾,因此戴上面具化身玄衣使“隱刃”後,他總是沉默寡言,惜字如金,開口說話也會特意壓著嗓子,好讓自己顯得更加成熟。

但只要關係混熟後就會發現,姜嚴這孩子其實是個話癆。說話語速飛快,像鞭炮一樣噼裡啪啦地響個不停。或許是天性早熟,姜嚴與同齡孩子合不來,成年人又會因為年齡而輕視他。平日裡憋得很了,遇到宋從心和靈希後,短短不到半個月,姜嚴便從世家公子變成了小炮仗,將自己的情報賣得乾乾淨淨。

對此,宋從心的良心隱隱作痛。她手裡還拿著人家小孩相贈的長命鎖呢。

姜嚴是定山王的養子,父親是定山王的舊部,母親是一位玄衣使,血緣上算是姜家旁支。然而,數年前一場戰事,姜嚴的父親戰死沙場,母親救災平瘟時身染疫病而亡。臨終前,還在襁褓中的姜嚴被託付給了姜恆常,後被定山王收養,成為了定山王的義子。

姜嚴生於天殷動盪之時,父母的遺願是希望他平安健康的長大,哪怕一輩子只是個平凡的孩子。但姜嚴資質不俗,又不甘心一輩子只當一個承沐父母遺澤的紈絝子。他自幼時便追隨姜恆常習武,姜恆常又是個心大的,姜嚴如此有志氣她只會拍手叫好,絕口不提舊部的拳拳愛子之心。定山王無奈,只能將自己所學傾囊相授。

紅繩銀鎖,是定山王贈予義子的禮物。他告知姜嚴若有一日有幸遇見可以託付信任之人,便可將其作為友誼的信物。

姜嚴說起此事時,稚嫩的面容上是掩蓋不住的認真之色。柳家兄妹救了他一命,他不是忘恩負義之人。雖然眼下他不能袒露自己的身份,但終有一日他會對故友坦誠。而對這時的人們來說,只要短暫交心、觀念相同,那便是一輩子的友人。

白首如新,傾蓋如故。

宋從心聽罷只覺得良心再次作痛。這回,她甚至覺得兜裡的長命鎖都變得無比燙手。

經由姜嚴之口,宋從心也從隻言片語中推斷出姜恆常與長老閣之間可謂是積怨已久。改革派與守舊派之間的爭鬥經年日久,而本應穩坐釣魚臺看雙方相鬥、玩弄權衡之術的皇帝在其中卻沒有多少存在感。姜嚴說君上沉痾日深,很久前便不在人前露面了。

在意識到拂雪道君如傳言一般襟懷坦蕩,姜嚴很快便放下了心防。宋從心詢問起天殷的風俗人情時,姜嚴也不吝解答。

在姜嚴的口中,宋從心得到了“活遺體”與“死生葬”的另一種註解。

天殷注重死生葬,“葬者,藏也,乘生氣也”。天殷國人相信死後只是前往另一個世界,陰陽之氣蘊養萬物,人也是陰陽之氣構成的。人之子承繼父母的骨血,自然也是父母體內的生氣所化。先祖會庇佑子孫後代,兩氣之間會相互感應。“本骸得氣,遺體受蔭”,故而子女是父母留在人間的“活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