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誕的表哥 作品

第217章 心結


        

“好,薛卿不妨與朕說說,你如何看待此案?”


        

“臣以為,至少李錫從河南府招募的近千災民是真的,其中雖有二十餘妖賊混入,但災民從家鄉到洛陽,再到驪山,一路上會死多少人?最後能剩下近千勞力,可見受災規模不算很小。”


        

這是旁的臣子從沒有說過的角度,陳玄禮、楊國忠、王等人根本就不在乎災民。


        

李隆基在乎嗎?薛白不知道。


        

他認為這位聖人在乎的是面子。


        

“當然,有災情是常事,以大唐之強盛,應付得過來,那應該是地方官吏沒做好。”


        

薛白道:“臣在李錫的書房中找到了一封偃師縣尉王彥暹的信件,陳述了災民到洛陽卻未得賑濟一事,臣請聖人御覽。”


        

高力士認為薛白說得夠多了,遂以眼神請示,之後開口道:“王彥暹已畏罪自殺,為何不能是他與李錫同謀?”


        

薛白道:“高將軍所言甚是,如此亦有可能。”


        

答過,他恭敬地立在一旁,不再多言。


        

反正他與此案沒有太多牽扯,表現過忠誠耿直的態度也就是了。


        

若皇帝肯接納他的諫言,他就是純臣;若皇帝討厭他,沒關係,他也看開了,以後就當一個不討喜的直臣,賣直邀名。


        

香爐裡的薰香燃盡了,有宮娥上前重新點過,薛白立在那裡,接受著李隆基的審視。


        

許久,李隆基開了口,對薛白的諫言不置可否,淡淡道:“你護駕有功,朕該賞你,若任你為昭應縣尉,你可有信心治理一方?”


        

一瞬間,薛白幾乎就要行禮應下了。


        

他苦心孤詣,謀劃了許久,為的就是要這樣一個職位。


        

但緊接著,他遲疑了片刻,想到如今再留在驪山,真的好嗎?


        

迅速權衡取捨之後,薛白應道:“臣斗膽,可否請陛下任臣為……偃師縣尉。”


        

偃師縣是東都畿縣,往後升遷的話資歷也是一樣的,只是洛陽離天子遠一點,升遷難一點。


        

薛白之所以決定去,因偃師是漕運的必經之路,離洛陽、含嘉倉都很近,且他確實願意看看那些一塊餅就能收買來造反的災民是什麼樣的。


        

“胡鬧!”高力士當即叱喝道:“你當大唐的官職由你挑揀嗎?!”


        

但此時此刻,高力士是鬆了一口氣的,認為薛白暫離長安一段時日,對聖人的心情、對貴妃的處境、對其人自身的前途都有好處。


        

“臣該死。”


        

“為何想任偃師尉?”李隆基問道。


        

“天寶六載春闈,臣曾收到過狀紙,言漕運之非;今臣又找到李錫的書信,言河南之災。臣想代聖人去東都看看。”


        

朕多得是臣工,不缺你一個小官。


        

“是,臣狂妄了。”薛白道:“臣只是覺得,臣去看過回來…….能對聖人說實話。”


        

李隆基再次審視了他一眼,淡淡道:“官員任命,自有中書門下與吏部考核,莫總是向朕求官。”


        

“臣….”


        

“退下。”


        

“遵旨。”


        

待薛白離開。


        

李隆基閉目沉思著,神色漸漸輕鬆了下來。


        

今日,他解決了兩個煩惱。


        

一則,因對貴妃的寵愛而不得不給薛白厚賞,他是不情願的,甚至因此而起了些殺意,薛白主動提出離開長安,讓他的情緒平復了很多。


        

二則,李錫那些話,他雖然不信,卻總是揮之不去,王缺所言雖有理,不確認一下,總教人不安。當身邊所有臣子都只奉承,派些能說實話的臣子去看一看,若真是天下無事,也可心安了。


        

“傳旨河南尹韋濟,徹查河南府各州縣之義倉。”


        

“遵旨。”


        

“再去與太真說一聲,她義弟主動提出要去東都任職,不是朕吝於賞賜。”


        

李錫的屍首呢?”


        

“聖人開恩,容他妻子兒女將他送回魯郡安葬。”


        

“我想送送他。”薛白道。


        

楊國忠下意識搖了搖頭,道:“不該招這種禍事。”


        

薛白卻還是去了。


        

他之前並沒有見過李錫,初次見時看到的已是幾個孤兒寡母扶著薄棺。


        

薛白把李白的那篇《頌虞城縣令李公》遞在李錫的兒子手中。


        

“保存好,等平冤昭雪的一日。”


        

因薛白根本也沒能說動李隆基承認是官逼民反,他說的那些話,只能讓李隆基認為他誠實,然後派一個誠實的官員去河南道擔任底層官員,看看民生,便以為是解決此事了。


        

不提均田制,不提租庸調,不提義倉法……皇帝唯一解決了的,只不過是心裡的不痛快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