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殷商開始的千年世家 作品

第48章 孫叔敖


  治理水患是非常複雜的一個系統工作,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科技生產力最高的工程。王雍為此徵發了十餘萬民壯,三十萬奴隸,甚至還派遣公室子弟王孟率領五千軍士聽從其調遣。

  手下有了眾多人手,孫叔敖便可以大展拳腳,特別是那些大量書院學生,這些人都經受過書院的教育,懂得很多知識,可以協助孫叔敖管理民壯、物資等等。

  在治理水患的同時,這些書院的學生也將治理河道以及淮國的地理水文詳細記錄下來。

  這些記錄下來的數據,以及治水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也會被歸納總結,整理成冊,孫叔敖治理淮河流域的資料以及方法會當做書院傳承。以後書院之中也會有學習治水之道的學子。

  孫叔敖在用了大量時間對山川河流進行了調查,然後對淮河進行疏浚,並且在淮河下游區域尋找了幾處地勢低窪處進行挖掘人工湖,同時建造水庫。

  水利工程的建造耗時長久,同時還需要大量壯勞力,但是完成這項工程之後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用系統來顯示,那麼此時的淮國勞役徵發至少也是60,錢糧消耗也是80,狀態是建設中,無法出兵。

  當然如果完成了這項水利工程,淮國同樣會得到洪水災害降低百分之七十,旱災降低百分之七十,糧食灌溉+80,糧食產量+80的效果,國力增長+20。

  孫叔敖在淮河流域挖掘了八座用來蓄水的人工湖,同時建造了二十七座水庫,水閘三百七十五座,以及完整的分洪灌溉系統。

  整個體系動用了約四十萬人,歷時八年才徹底完工。王雍將之命名為永安渠灌溉區,祈禱淮國永固安定之意。

  這一項水利工程的建造完畢,淮國可灌溉的農田直接增長了數十萬畝。同時也讓淮河下游幾乎不再受到洪水的影響。通過永安渠灌溉網可以將洪水分流成數十個溝渠,灌溉整個淮河兩岸。

  泗水、沂水等河流也同樣被治理,大量水庫人工湖的出現提高了淮河流域抗擊洪水和旱災的能力。史載:‘百姓安居,人物殷阜,優贍樂業,百業興旺,行無螟蜮,豐年蕃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