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殷商開始的千年世家 作品

第456章 開拓和稅收 榮譽乾人


                 河北之地土地平曠,人口鼎盛。自從晉國強盛之後,因為環境等因素,這裡的開發程度就遠高於南方。特別是在朝廷改進農業技術之後,河北、關中、中原、淮南就成了人口最為鼎盛的區域。

  這一次河北關中大旱,朝廷正好接著旱災的機會遷徙人口,與此同時,朝廷以工代賑,興修水利水庫,以應對乾旱。

  一直以來,朝廷都很重視農業的發展,不管到了什麼時候,人總是要吃飯的。所以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若是沒有農業,就談不上是一個正常的國家,更不要說強國。農業是穩定國家的基礎。

  朝廷一直以來推行的農業政策是鼓勵百姓開墾荒地,推行牛耕,同時推廣糞肥,鼓勵種植豆類作物。

  即便是朝廷一直一來都在大力推行鐵質農具,但是大乾各地依舊有很多地方使用石頭、木質的農具,這主要原因就是鐵產量不足。甚至一些偏遠地區還是出於刀耕火種時代。

  這個時代信息傳遞速度慢,就像是統一貨幣、制同衡、形同倫這些從始皇帝時期就推行的政策,依舊有偏遠區域沒有完全推行。

  至少直到現在,大乾市面上還偶然有先淮時期各國的貨幣出現流通。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即便你是皇帝,一條命令下達之後,也不能讓全天下一夜之間完成推行。

  真實歷史上,秦始皇推行制同衡等政策一直到秦朝滅亡都沒有完成,直到漢朝武帝時期才算大體完成了。

  朝廷鼓勵農耕,但是農耕技術也不是誰都會的,一直以來朝廷都是依靠有經驗的老農學會之後,再讓老農回各地傳授推廣,或者是派遣農學士子前去各地教授。

  朝廷每年需要消耗大量鐵來武裝軍隊,鐵質農具的數量自然就不夠了。因為冶鐵技術的問題,不管是農具還是武器,每年的損耗都很大。

  大乾絕大多數時候使用的還是包鐵農具。

  河北遷徙五十萬人,其中一部分被遷徙前往閩南和嶺南,另一部分則是遷徙去了朝鮮半島和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