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泡泡 作品

第一卷 第170章 鹽司吏治改革

改革吏治這自不必細說,這已經成為陳芝麻爛穀子的策略了。



治理國家說白了還是要靠人,只有選對人才能做對事兒。



“換幾個鹽司的官員就能解決問題?呵呵,你還是太年輕了!”陳華對第一點嗤之以鼻。



徐鶴早猜到他會這副作態,他也不生氣,現如今口舌之爭無益,還是解決問題最好。



“縣尊大人,吏治雖然要換官員,但更急迫的是要改制度!”



“制度?”陳華更不屑了,“每年針對鹽司的彈章不知道有多少,那些都察院的年輕官員,哪個不是要改革,哪個不是要從制度下手!但一說到具體怎麼改,這些人有一箇中肯可行的建議嗎?”



徐鶴點了點頭:“具體怎麼改,我試著說說看,縣尊大人也彆著急,如果我說得不對你再反駁不遲!”



陳華聞言雖然臉上還有輕蔑,但終歸不再開口了。



徐鶴想了想道:“針對鹽司的用人問題,我覺得首先要從觀念上改變對鹽司官員的非議!”



大魏朝很奇怪,各地收上來的田賦正稅和各色雜稅每個地方政府按照朝廷規定的度支定額,先截留下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然後剩下的交由吏部。



吏部下設十三清吏司,主管各省度支。



也就是說,其實大魏朝的財稅大權是被各個地方政府,最少是十三省分割的。



國家實際掌握的稅收,有各省的盈餘以及鹽、茶、礦、山林湖澤等稅種。



尤其是鹽稅,大家不喝茶可以,但不吃鹽不行,鹽的交易產生的鹽稅簡直可以說是國庫最重要的收入之一了。



可這麼重要的崗位,很多清流是不願去幹的。



他們天生覺得鹽司的官員是雜官,想去鹽司當官的大多都是對仕途不報期望,想乘機撈個盆滿缽滿就回家養老的那種官員。



還有一種就是代表各方勢力,為身後勢力聚攏資金的白手套。



試想一下,這樣的官員,他們會真心誠意對鹽業發展和灶丁基本生活負責嗎?



不可能的,他們腦子裡滿腦子都是錢、錢、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