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綠蘿裙 作品

第388章 掐一團

 齊王點點頭,沉吟少時,問:“王家待你如何?”

 “儀賓對我千依百順,指他往東不敢往西。”嘉寧郡主口氣平平,“王閣老不大見我,逢年過節去拜見,總是客氣得很。”

 齊王感慨:“六部重臣哪一個簡單。”

 “臣畢竟是臣。”嘉寧郡主卻說,“他不把我當回事兒,還能不把陛下的意思當回事不成?”

 她笑道,“昨天王三娘歸家,怕是嚇得夠嗆,別再犯病了才好。”

 齊王不以為意:“一個黃毛丫頭算什麼?依我看,只要不見血,這些老東西就不知道利害。”

 “早晚的事。”嘉寧郡主出主意,“父王,朝中不乏名氣斐然之輩,倘若陛下真動了怒,您從旁勸解一二,他們必定感恩戴德。”

 齊王連連點頭:“不錯,我們不能只看眼前,更要顧及你弟弟。”

 -

 兩日後。

 王尚書上奏,論述禮法與人情之間的關係。

 他引用了禮記的說法,“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強調“禮”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要順應天時,顧及人情。

 所以,皇帝為武宗養老送終,盡了孝道,如今想念生父母,想為生母盡孝,是人之常情,也是禮法的體現,二者不是對立的。

 又引用王陽明的話,道是“蓋天下古今之人,其情一而已矣。先王制禮,皆因人情而為之節文,是以行之萬世而皆準”,強調“禮本人情”。

 講完理論,老頭也沒忘記給出實例,宋朝年間,宋英宗就稱濮王為“皇”,夫人為“後”,而官員過繼後歸還本宗的案例,也是屢見不鮮。

 可見,此事不管在平民之家,還是天家官眷,都已經發生過很多次,是人情的體現。

 既有前例,皇帝想認親爹媽,也不是不能考慮。

 王尚書作為禮部尚書,本朝文學大家,號召力自然非同一般。他寫的奏疏兼顧理論和實例,說服力極強,立馬就有其他人跟上,說什麼人情與天理並不違背,禮要順從人情,等等。

 皇帝龍顏大悅。

 但反對聲並未因此減少,相反,變得更多了。

 反對者認為,倫理綱常不可兒戲,更有甚者直接點名關竅——“惟宋儒程頤《濮議》最得義理之正,可為萬世法”。

 王陽明的理論可不是正統,他說什麼,我們不聽,我們就聽程朱的。

 這不罵還好,帶上了心理學派之爭,其他不想管閒事的人也坐不住了,紛紛上疏諫言。

 *

 這兩個月,程丹若熱衷於看邸報,上頭登了好些大臣的奏疏諫議,那叫一個精彩紛呈,堪比民國文人登報對罵。

 看到特別好的句子,她就抄錄下來學習。

 在古代很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別人罵人聽不懂,或是想罵又罵不出來。

 還是讀書人會罵人啊,殺人誅心。

 太精彩了。

 “丹娘,信寫好了,過兩天你記得寄回家去。”謝玄英擱筆,卻見她正對著邸報看得津津有味,不由好奇地接過,“給我看看。”

 一目十行看完,眉關緊鎖。

 程丹若道:“怎麼了?”

 “私心太甚。”他點評道,“再這麼下去,真不知如何收場。”

 她道:“各取所需罷了,說不定這回,從祀一事便能塵埃落定。”

 幾年前,王尚書剛入閣的時候,曾提過讓陽明先生從祀,但勢單力孤,最終石沉大海,不了了之。現今事情出現轉機,皇帝要用上心學的理論,多半肯抬一抬轎子,准許從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