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綠蘿裙 作品

第402章 奏驛站

 一個好的驛丞有多麼重要,參看王陽明就知道了。他以一己之力教化彝人,還化解了當時貴州宣慰使搞事的野心,維護了西南的安寧。

 反正都是要貶的,貶到貴州來吧!

 陽明先生沒有,左鈺這樣的也行。

 尤其楊首輔想幹掉的,多是心學門生,這不是正好了麼。

 程丹若不想錯過這個撈人才的機會,決定提前出牌,搶一個先機。

 --

 九月,桂花滿樹。

 皇帝坐在光明殿中,翻看程丹若的奏疏。他細細看了片時,吩咐道:“把貴州的輿圖拿來。”

 “是。”石太監躬身下去,很快取過貴州的輿圖,鋪平在桌案上。

 皇帝根據奏疏的圖紙,一個個尋過去。

 “寧洞,洞首、洞天兩驛,”他伸出手,石太監便遞過硃筆。皇帝在輿圖上點下兩個紅點,“寧溪,溪花、溪雲兩驛,寧山,山月驛,寧谷,谷生驛,不錯,真不錯。”

 他眼中透出真切的笑意,翻過一頁奏疏,繼續點:“赤江,赤寶、赤魚兩驛,總共八個驛站,了不得。”

 石太監察言觀色,捧場道:“尋常人一年修一驛已殊為不易,程司寶兩年不到卻修了八驛,必是花費了極大心思。”

 皇帝說了句公道話:“人家都是出錢募民夫,那邊卻有叛軍俘虜,加上各寨都出人手,這才修得快了些。”

 又翻回前頁,“瞧瞧,還把驛站以後的茶水馬料抵了出去。”

 石太監從皇帝的口吻中,判斷出這是對親近之人的“嫌棄”,而非真怒,便為她開脫:“若非如此,哪能湊出錢呢。”

 他輕巧地說,“老奴還記得,魯御史說,程司寶將家裡的緞子都拿出去當了,這才湊到了冬日的棉鞋。”

 魯御史回京後,曾被皇帝召去問話。

 皇帝在龍椅上坐了二十幾年,怎麼看不出他那封奏疏的開脫之意,也疑他和謝玄英結黨欺上,有意試探。

 當時,魯御史說:“臣所言句句屬實,程夫人有違女德,但也仁心善意,冬日修築驛道,缺衣少食,她悄悄當了家中綢緞補貼,卻從未對外聲張。若非臣職責在此,格外留意,怕也不知這一出。臣不敢欺君妄上,片字不曾虛言。”

 皇帝不置可否,回頭卻問了梁太監。

 梁太監道:“老奴不知情,然則確實有人拿了織造局的緞子送來,只不知是否出自程夫人之手。”

 織造局是皇帝的地盤,進出皆有賬目,查一查就知道,完全對得上。

 皇帝這才消去疑心,不過,卻還是把魯御史打發到了別處。

 如今重提此事,又是一番心境。

 皇帝微微頷首:“三郎夫妻踏實肯幹,還不居功,朕若多幾個這樣的臣子,也不至於頭疼了。”

 石太監心下了然,皇帝是覺得王尚書抱病,是對自己不滿了。

 依他說,這些子文官就是弄不清楚,陛下肯用他們,是他們的榮幸,別討要什麼賞賜功勞,陛下自然記著你的好。這般矯情作態,是在逼陛下呢!

 王閣老如此,楊首輔也如此。

 當然,前者對石太監而言已經沒有什麼威脅,他在意的是,楊首輔藉著歸宗和皇帝達成交易,默許這次京官的清算,把不少和他關係好的人給攆走了。

 石太監有了危機感。

 他的權力毫無疑問來源於帝王,可屁股要坐得穩當,總得有點自己人,否則文官鬧著清權宦,皇帝也為難啊。

 興許,是時候把謝郎弄回京城了。

 “謝郎是陛下的外侄,”石太監替皇帝換了茶,玩笑似的道,“其他人哪裡能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