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綠蘿裙 作品

第403章 又升職

 她笑:“或許。”

 其實不一樣。

 姜元文不曾直面皇帝,沒感受過帝王威儀,也不知生殺予奪的恐怖,距離促生了他的膽量。可她恐懼帝王的權力,卻絕不會神話皇帝,故而不吝於以小人的心態揣測他。

 皇帝開始老了,越老越害怕,怕大臣圖謀從龍之功,怕年輕的藩王比自己更有號召力。

 但謝玄英不一樣,是他養大的,有父子之情,卻絕不可能威脅皇位。

 他始終是帝王心裡最信任的人。

 “其實,不必回去是好事,證明一切都在掌控。”程丹若咬了口驢肉燒餅,酥嫩的肉汁混合著胡椒的辛辣氣息,特別好吃,“相反,如果要回去了……”

 謝玄英給她盛了碗豆漿,輕輕嘆氣,替她說完:“就是一灘渾水。”

 “就像你說的,也是個機會。”她擦擦嘴,“我吃好了,一會兒見見清平的人,你去不去?”

 “不了,還是避避嫌。”

 “也好。”

 夫妻倆一面吃著早點,一面商量了兩句正事,分頭忙碌。

 -

 燕子衚衕,晏家。

 晏鴻之的好友艾世年正向他辭行:“沒想到是去貴州,還要勞煩你操心。”

 他原本是國子監司業,與晏鴻之乃多年好友,聚會幾番後,與時常來往晏家的王尚書逐漸熟稔。

 歸宗大議,他旗幟鮮明地贊同“禮顧人情”,在國子監上課時也這麼說。彼時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國子監的學生們也沒少下場。

 皇帝默許縱容,楊首輔卻記在心中,只是艾世年的奏疏不功不過,尋不到合適的破綻。

 但京官外放就不同了。艾世年在國子監待了十幾年,就沒到外頭去過,一直埋頭教書。

 楊首輔說,雖然增加中榜進士的名額,但不能招一些水平差的人為皇帝效力,那就是好心辦了壞事。所以,不如派些學問好的人去中部省份,加強下教育。

 有理有據,皇帝當然准許。

 他讓楊首輔遞名單上來,自己親自分配。

 考慮到艾世年和王尚書走得近,屬於王黨,發配瓊州太遠,恐寒了臣下的心,思索一二後,想起了永安書院,遂讓他去貴陽府。

 忠心的臣子,肯定願意為皇帝分憂,而不是計較一時一地的得失。

 艾世年看看裝病的王尚書,在家嘆了兩口氣,捏鼻子認了。

 不認能怎麼樣?他還能和楊首輔拗著來?這位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耐,老老實實去貴州熬上兩年,等王尚書緩過來,再調回去就是。

 再說,京城風向有變,出去躲躲也好。

 他便請託了晏鴻之,勞他打點。

 晏鴻之自不居功:“不過一封信的事,不必客氣。”又安撫道,“三郎一直在貴州各地剿匪,路上安全得很,只是辛苦些。”

 艾世年道:“這已殊為不易,再早兩年,我怕是得安排好後事才敢上路。”

 晏鴻之又道:“到了貴州,便有人前來相接,此前你多小心,南方水土與北方大不同,仔細吃食。”

 艾世年連連點頭,心態猶可:“我還走得動,去南邊看看也好。”又笑,“也不知我走後,還有多少人。”

 一語成讖。

 艾世年只是個開始。

 隨著一批京官被外放到各地,想留守京城的人不免慌亂,四處尋門路打點。楊家門庭若市,吏部上下都被踏破了門檻兒。

 相較之下,王家就冷清了不少。

 之前因王尚書勢好而靠過來的人,如今又怕得罪楊首輔,紛紛與之劃清干係。藉口也是現成的,王尚書養病,咱們不好打攪。

 風起雲散,不過眨眼。

 好在王尚書沉得住氣,咬死了生病,就掛著閣老的頭銜不幹活。

 楊首輔趁機上奏,表示如今王閣老病重,許尚書還在路上,就他和曹次輔兩個幹活,實在捉襟見肘。

 他的意思,無疑是想提拔趙侍郎,或者親家匡尚書。

 但這回,皇帝只聽了一半。

 他召了一個人回京述職。

 不是謝玄英,是張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