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綠蘿裙 作品

585. 轉折點 《戲說夏史》(後人解讀)(1……





日本入侵了朝鮮,朝鮮快要亡國了。




這事兒從春天就有跡象,可當時誰也沒當回事,有人以為是道聽途說,有人覺得與自家無關,還有人陰謀論,猜測是不是朝鮮和緬甸一樣,其實想入侵國土。




萬萬沒想到,僅僅幾個月後,漢城沒了,平壤丟了。




朝鮮使臣一波接一波趕到,懇請大夏出兵支援。




可巧了,大夏此時正處於微妙的博弈階段。




祝灥想親政。




楊黨想趕程丹若下臺。




張文華想上位。




程丹若想保住自己的地位。




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場,碰到了“是否出兵支援朝鮮”的問題,註定就把複雜的問題更復雜化了。




我簡單為大家捋一捋眾人的立場。




少年天子祝灥興趣很大,雖然還是沒有話語權,卻頻頻召見大臣,多年來頭一回這麼積極好學。




顯而易見,青少年都喜歡刺激和新鮮,沒有什麼比戰爭更讓人熱血沸騰的了。




老師們很欣慰,但明確表示,戰爭並非兒戲,他只能聽,暫時沒有發言權。




以楊嶠為首的楊黨,主張偏向保守。




客觀地說,朝鮮的表現惹人疑竇,日本一打過來就望風而逃,就算幫他們打走了侵略者,等到大夏撤兵,日本捲土重來,難保他們又故技重施,再次丟城跑路。




國庫的錢不是擦屁股的紙,打仗動輒動員上萬,朝鮮值得嗎?




打仗畢竟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穩妥起見,自然是能不打就不打。真要打,等日本對本朝意圖不軌,再動手不遲。




日本彈丸小國,吞下朝鮮就夠費勁了,還有能耐侵犯大夏?




從利益上來說,此時不便節外生枝。




他們和程丹若鬥爭、周旋、妥協了十年,頭一次看見了她走人的曙光,這時候打仗,必然將天子親政的問題延後。




老話說得好,夜長夢多。




謝玄英是兵部尚書,他藉助此戰能走到什麼地步,誰都沒法預料。




假如大獲全勝,朝鮮俯首稱臣(這是他們懇求大夏出兵的說辭之一),他的聲望將極速高漲,直接危害到楊黨的利益。




所以,拒絕出兵,讓日本和朝鮮打他們自己的去,符合他們的利益。




張文華是戶部尚書,還未入閣,只是計算了打仗需要的銀錢,別的沒幹,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祝灥身上,為他解釋打仗所需的前提條件。




換言之,趁機刷好感度。




而程丹若贊同出兵。




“東瀛狼子野心,絕不會滿足一隅之地,侵佔朝鮮後,必定染指國土。現在我們不打,將來就不是在朝鮮打,而是在遼東打,屆時百姓流離失所,故園傾覆,損失更甚百倍。”




她態度明確,“指望朝鮮戰勝東瀛,幾乎不可能。東瀛剛經歷過戰國紛爭,舉國皆兵,兵力定遠不止朝鮮使臣所說的十萬,一定還有。再者,如今東瀛的關白叫豐臣秀吉,他可不易對付。”




而她舉薦的人分別是謝玄英,以及昌平侯馮源。




這無疑是個絕妙的主意。




既是機會,又是危機,一個盟友,一個政敵。




最終的結果也不出預料。




朝廷同意出兵支援朝鮮,昌平侯成了統帥。




祝灥的人生,自此迎來巨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