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晚風輕輕吹 作品

第219章 騎驢找馬,才是正道

 ~ 

 其實不管是集體經濟,還是搞承包責任制,這兩套辦法在東橋村都是能行得通的,因為大家都拿到了真金白銀了,在村委會的主導下,老百姓們過的要比以前好得多。 

 所以在具體的模式安排這一塊,大家沒有,也不會有什麼其他地方意見。 

 但是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以東橋村的模式原封不動的搬到其他村裡,可能就行不通了。 

 因為大家只看到了東橋村的成功,沒有想過之前東橋村窮的連廟會和集市都沒有,忘記了村裡破爛不堪,一到下雨下雪就泥濘不堪的水泥路。 

 忘記了當時村裡人員流動問題有多大,想的都是家家戶戶蓋房子,買小汽車什麼的。 

 所以哪怕是現有的模式搬過去,東橋村提供技術支持,縣委縣政府或者鄉鎮解決資金問題,那有可能還是發展不起來,因為心不齊,大家都想要更好的,都想幹更輕鬆的活,就像是一個和尚擔水喝,兩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一樣。 

 這樣只會讓本就貧困的村莊變得更加貧困,讓本就貧窮的老百姓變得更加貧窮。 

 所以以東橋村的現有模式來講,他雖然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事實,但是也要有選擇性的去實踐,畢竟實踐才是檢驗成果的唯一標準嘛。 

 就像是從最開始,村裡確定股份分錢的時候一樣,當時滿打滿算一個人分的最多的,不過也就是千兒八百的,當時誰多個百分之零點幾的股份完全不在意,因為最多差出來塊兒八毛的,也就是買幾塊糖的事,大家也都不會去斤斤計較,把鄉里鄉親之間的關係變得不融洽。 

 但是現在呢,這樣的畫面在東橋村壓根就不可能看到,差那百分之零點幾能差出來上百塊,而且還在慢慢的往上漲,這才短短的兩年,要是十年二十年呢,說不定這百分之零點幾每個月能差出來幾萬,甚至是幾十萬。 

 所以村裡雖然有錢了,老百姓們手頭也寬裕了不少,但是人心卻散了,大家都在互相攀比著生活水平,都在想著辦法往自己家裡人摟錢,以前那種質樸在東橋村幾乎已經消失不見了。 

 對於這一點,劉少光也理解,也不理解,他知道的是,人心是會變的,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這個過程,經歷了從一貧如洗,到現在衣食富足,這當中的心路歷程或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在這一點上,劉少光不好說什麼,他覺得自己也說不出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