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進取

 大明到了這個時刻,已經迴天乏力了,李天一直在反思之前的戰略構想,不介入現在大明內部的紛爭是既定的戰略,可是在解決了北方的女真、蒙古韃子以及南面的東籲王朝,這幾個最大的安全危險後,大明的局勢已經變得更加不可捉摸,內部的流賊越來越壯大,而不是在遭受重創後蟄伏,有向前加速的趨勢,難道是他把孫傳庭、洪承疇這兩個牛人“請”來後,大明缺乏高明的戰區指揮官導致的?大明最初招降失敗後,第一個三省總督就是洪承疇,接著是陳奇瑜,中間是盧象升,之後就是孫傳庭,我的媽呀?特麼的都被“請”來了啊!怪不得!流賊應該沒有這麼能打才對。不行,不能繼續下去,就算為了表示自己的“歉疚”,也得給流賊一個不能逾越的紅線,那就是不能過襄陽以南、以西,南面是荊州,是湖廣;西面是四川。不能讓流賊過來,尤其是張獻忠這個賊痞子,不然至少得多死幾百萬到一千萬人,這個殺人魔王太可惡!往東是河南,南直隸。去了無非是把那些藩王、官員都殺了,窮苦百姓大都被華記移走了,離海近,災情不太嚴重,活不下去的百姓在華記的優惠政策鼓動下,紛紛走向了各港口。這是因為華記出了絕招,把幾年前移民的河南人請回來了一批,讓他們現身說法,這一下基本上沒有猶豫不決的窮苦百姓了,現成的例子放在那兒了,不去是不是傻?不對!河南人應該說是不是憨?窮苦人都走了,也沒啥可擔心的,就讓這些大明的蛀蟲和流賊去拼吧,死光了最好,打碎了重建! 

 而南面是大明的糧倉,不能打爛,不然死的人更多,糧食供不上會死更多人的。西面也不行,是華夏下一步的戰略目標,天府之國,不能讓張獻忠禍禍了! 

 李天決定積極一點,在襄陽以西、以南形成華夏隱形的勢力圈,不思進取也不是好的應對之策! 

 襄陽是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建城歷史了,有華夏第一城的美譽,戰略位置極端重要,處於豫、鄂、川、陝的中間,戰略要衝,欲圖天下,必圖襄陽!歷史上三國時期的襄陽決戰,元、宋襄陽決戰都是天下歸屬之戰。而且流賊一旦在這裡站穩腳跟,可以對四面進行攻擊,很難應對!需要的兵力、物資就是幾倍的增加也不一定有效果,因為這裡是水運中心,交通發達,坐上船可以到達大明大部分的地方,想封鎖這裡必須先佈局!有了佈局,內河航運被控制住,敵人就沒有了機動性,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個地區,任何敵人都將被人民軍吊打,沒有意外!因此李天才急匆匆帶著一行人來石柱,先前漢中流賊攻擊鄖陽、襄陽時把他給弄急了! 

 襄陽自古形勝之地,歷朝歷代地理典籍多有記述: 

 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lu)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 

 天下言之,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重在荊州。” 

 現在的襄陽城牆是明初大將馮國公鄧愈所修,外砌城磚,內用土夯築。東、西、南、北城牆分別長2.2公里、1.6公里、1.4公里、2.4公里,城牆均高8.5米,寬5至15米。共有6座城門:東門曰"陽春",南門曰"文昌",西門曰"西成",大北門曰"拱宸",小北門曰"臨漢",東長門曰"震華",城門由明萬曆年間的知縣萬振孫題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