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荷蘭

 尼德蘭意為“低地”,指中世紀歐洲西北部位於萊茵河、默茲河、些爾德河下游以及北海沿岸的地區,包括後世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和法國北部的一小部分。 

 尼德蘭古代曾由羅馬統治,中世紀初期成為法蘭克王國和查理曼帝國的組成部分。 

 11—14世紀,尼德蘭分裂成許多封建領地,多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和法國。14世紀至16世紀中期,通過中世紀的王朝婚姻關係和王位繼承,尼德蘭成為西班牙的一部分。 

 尼德蘭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早、成長較快。製造呢絨、絲綢、亞麻布、地毯、肥皂、玻璃器皿、皮革和金屬製品的手工工廠迅速發展。布魯日、安特衛普成為重要的貿易、商業和國際信貸中心。安特衛普有1000多個外國銀行和商號的分支機構,還成立了商品交易所和證券交易所,港內可同時停泊2000餘艘船隻。佛蘭德爾和布拉班特的農村中,農民分地改為短期租地,富裕的市民和部分佃農購買貴族土地經營農場,採取封建或者半封建的剝削方式。尼德蘭北方最發達的省份是荷蘭和荷蘭。 

 16世紀,這些地區的毛紡織業、漁業、造船、制繩、制帆等行業已多半採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代爾夫特、多德雷梅特等城市的啤酒商人通過借貸契約和預付貨款的辦法把農民變成自己的剝削對象。阿姆斯特丹逐漸壟斷了波羅的海的貿易。北方農村的封建關係一向薄弱,很快出現了貴族改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土地的現象。 

 1516年查理五世即位後,開始管轄尼德蘭,即當代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地區。 

 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是西班牙封建專制制度的壓迫和束縛。西班牙國庫收入的一半來自尼德蘭。腓力二世通過拒付國債、提高西班牙羊毛出口稅、限制尼德蘭商人進入西班牙港口、禁止他們同西屬地貿易等辦法扼制尼德蘭資本主義經濟,造成手工工場倒閉、工人失業。 

 西班牙專制的另一表現形式是教會迫害。卡洛斯一世曾在尼德蘭設立宗教裁判所,頒佈“血腥詔令”,殘酷迫害新教徒,而荷蘭人絕大多數是新教徒。於是一場長達八十年的反抗西班牙統治的荷蘭獨立戰爭打響了。 

 目前距離戰爭結束還有二十多年,從1625年開始荷蘭發動幾次圍攻,現在正在為得到斯海爾託亨博斯城、韋塞爾城和馬斯河流域與西班牙血戰,荷蘭人用海上貿易賺的錢僱傭西班牙屬地的百姓加入戰爭,荷蘭的人口太少了,支撐不了長期戰爭的消耗,並且和法國聯手,法國也加入了地面戰爭,在地中海奧斯曼帝國趁機也發動了海戰,打擊西班牙艦隊,搶劫西班牙的商船隊,英國也在大西洋上不斷搶劫西班牙商船,西班牙是四面楚歌,但是非常強悍,絕不認輸,咬牙硬撐著,在去年獲得了華夏的第一代野戰炮之後,也開始了仿製,雖然效果不如華夏製造的原版,但是比自己原來的要強不少,並且將自己加大了口徑的仿製野戰炮放到了戰艦上,射程和精度都有所提高,威力也大了一點點。但就是這個一點點提高,重創了英國海軍,讓英國海軍不敢再主動迎戰西班牙海軍,西班牙騰出手來,封鎖了荷蘭海岸,再利用野戰炮守城,擊敗了荷蘭陸軍和法軍,暫時穩定了荷蘭局勢。荷蘭東印度公司對荷蘭王室的支持是有限的,他們購買的野戰炮都用到了殖民地,數量也不多,因為他們認為效費比不高,於是就吃了大虧!英國採購的野戰炮都用去和葡萄牙爭奪波斯灣控制權了,圍攻葡萄牙的稜堡,打得葡萄牙也是有氣無力,但是基本上勢均力敵,還在波斯灣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