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銀川

 崇禎五年七月,西部戰區曹文詔部騎兵一個師,邊防一個旅,從花馬池方向突破邊牆,兵分三路攻佔了寧夏鎮,分別突襲了寧夏衛、寧夏中衛、寧夏後衛,邊防旅佔領了銀川,騎兵師向西南方向繼續進攻。 

 寧夏鎮城(銀川)所據,賀蘭山環其西北,黃河在東南,險固可守。黃河繞其東,賀蘭聳其西,西北以山為固,東南以河為險。 

 寧夏鎮防守範圍東至延安界倒塔兒,南至平涼界白崖子,西出賀蘭山接沙漠之地,北亦地連沙漠。東南至慶陽界清平關,西南至涼州界大沙子,東北至東勝,西北至亦集乃。 

 明朝永樂到弘治年間,逐步建立了九邊軍鎮體制。九邊軍鎮是指明朝在北部邊疆地區設置的九個軍事重鎮,包括遼東鎮、薊州鎮、昌平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榆林鎮、甘肅鎮和寧夏鎮。這九個軍鎮的設立,最初的目的只有一個,防止遊牧的蒙古韃子入侵。 

 九邊軍鎮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們主要分佈在明朝的北部邊疆地區,其中,遼東鎮位於遼寧遼陽,薊州鎮位於薊縣,昌平鎮位昌平縣,宣府鎮位於張家口,大同鎮位山西北部的大同,太原鎮位於山西太原,榆林鎮位於陝西榆林,甘肅鎮位於甘肅慶陽,寧夏鎮位於寧夏銀川。 

 明朝九邊軍鎮指揮體制主要分成三部分,都指揮使司、營哨、鎮守太監。 

 都指揮使司是九邊軍鎮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由都指揮使和副都指揮使輪流擔任,負責指揮和管理九邊軍鎮的各項事務。都指揮使司下面設有各級軍官,包括遊擊將軍、守備將軍、千總、把總等,負責具體的軍事行動和行政管理。 

 營哨是九邊軍鎮的基本作戰單位,每個營哨由百名士兵組成,下轄三個小隊。營哨的指揮官為遊擊將軍或守備將軍,他們負責制定作戰計劃、指揮士兵戰鬥,以及保障營哨的安全。 

 鎮守太監是九邊軍鎮的最高軍事指揮官,由朝廷任命,負責保衛九邊軍鎮的安全,指揮軍隊作戰。鎮守太監下面還設有各級軍官,包括參將、副將、總兵等,負責具體的軍事行動和行政管理。 

 九邊軍鎮擁有包括步兵、騎兵、水軍等多個軍種,並且每個鎮都有自己的職責和特點,例如遼東鎮主要負責守衛遼東地區,薊州鎮負責守衛京東地區,昌平鎮負責守衛京北地區,宣府鎮負責守衛河北和山西的交界處,大同鎮負責守衛山西地區,榆林鎮負責守衛陝西地區,寧夏鎮負責守衛寧夏和甘肅交界處,甘肅鎮負責守衛甘肅和青海交界處,太原鎮負責守衛山西地區。 

 明朝時期的九邊軍鎮體制規模龐大,兵力最盛時九邊軍鎮有超過 200萬的邊兵,是大明北方建制最大、戰力最強的一支軍隊。 

 九邊軍鎮的管理體系十分嚴密,每個鎮都有一名總兵官負責指揮,同時還有一名提督軍務的官員進行監督,同時還設有副將、參將、遊擊將軍等官職,形成了一套完整指揮體系。 

 雖然九邊軍鎮在大明朝初中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它也逐漸走向了末路。隨著大明國力的逐漸衰落,九邊的兵力也一再削減。萬曆年間,朝廷對九邊軍鎮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地裁員,導致軍隊數量銳減,由一百三四十萬減到了六十多萬人,就這還有三到四成的空餉,實數在四十萬朝上,但是戰鬥力就不能比了,不說比太祖、成祖時期,就是和戚繼光時期比那都是天上地下,已經是慘不忍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