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張鼐

 大順軍的孩兒兵卻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因為孩兒兵都是戰爭孤兒,大部分是戰死的義軍的遺孤,對大明充滿了刻骨仇恨,而且非常冷血,沒有感情,只知道殺戮,在戰場上會發起一波又一波的自殺式衝鋒,直到獲取勝利。 

 歷史上的明末農民戰爭中,李自成大順軍是勢力最大的一支義軍或者說是流賊。李自成的麾下除了劉宗敏、高一功等一干猛將外,在他的隊伍中還有一支當作奇兵使用的孩兒兵。他們的年齡一般在十四至十六七歲之間,由於從小受盡官府和豪紳的欺凌,最具有強烈的反抗性,是農民軍中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 

 李自成十分重視對孩兒兵的培養教育,士兵精兵養子制,讓具有戰鬥經驗的精兵收養孩兒兵為養子,進行言傳身教。每一精兵,許養子20人。孩兒兵在精兵的指導下,學習作戰本領,勤學苦練,不少人成為機智勇敢、攻城略地的少年將士。 

 李自成主要將孩兒兵用於攻城、後勤、巡邏、宣傳鼓動等方面。李自成每當攻打城池,當精兵與守軍相持不下的時候,突然放出孩兒兵組成突擊隊。這些小兵擔負著扒城、掘牆等任務,常常打的敵人措手不及。以攻打北京為例,北京是統治中心,城高牆厚,可謂固若金湯。李自成以精裝五千童子攻城,孩兒兵全副武裝,身手矯捷,從城東北攀牆而上,守軍見到膽戰心驚,不敢上前,為攻佔北京立下了頭功。 

 李自成行軍規定營兵不許多帶輜重,繁重的任務就交給孩兒兵負責,農民軍的銀兩也由孩兒軍攜帶。孩兒軍的後勤工作,極大地增強了主力部隊的機動性。李自成還組織了一批孩兒軍進行宣傳工作,以此招徠更多的人加入。如“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這些歌謠經童子兵傳唱,農民軍“均田免糧”的主張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農民軍每攻下一城,都要處決一大批貪官酷吏,孩兒兵積極參與。北京城破後,大批官僚地主被孩兒兵看押。李自成決定驅逐太監出北京城時,孩兒兵更是踴躍參加。史書上曾有這樣的描述:“孩兒兵群呼打老公(太監),數萬人哀號奔走,衣毀帽裂,青腫流血。” 

 孩兒兵也直接馳騁於沙場,面對敵人他們英勇善戰,湧現出了不少傑出的軍事將領。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張鼐、李來亨。 

 歷史上的張鼐自幼投身起義,屬“孩兒營”,被李自成收為義子。李自成登基後,張鼐被封為義侯。李自成在通城九宮山遇難後,張鼐跟隨李過,聯合明朝抵抗清軍,最終在百牛寨陣亡。 

 李來亨(?-1664年),陝西米脂人,李過之子。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後為南明抗清將領。 

 永昌二年(1645),李自成犧牲後,隨李錦(過)進入湖南,聯合明大臣堵胤錫共同抗擊清軍。李錦死後,隨高一功等入川。清順治八年(1651),高一功犧牲,他力戰突出重圍,率部進入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會合郝搖旗、劉體純及當地農民軍堅持抗清。他們屏守山區,屯耕自給,整軍練兵,聚眾10萬,號稱夔東十三家軍,又與大西軍孫可望、李定國棄嫌修好,一致反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進迫貴州、雲南,李定國勢孤力薄。他率兵攻重慶,牽制清軍,以靈活戰術重創清兵。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以10萬兵力邀擊,仍數次敗於李來亨之手。康熙三年(1664年),清軍20萬重兵圍困茅麓山九蓮坪(今湖北興山縣西北)。李來亨拒降,後糧盡糧絕,舉家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