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消化

 從1639年開始,華夏進入了一個消化吸收西域南部、倭國四島的穩定期,在歐洲戰場沒有分出勝負的情況下,歐洲資產階級還不能真正掌握政權,天主教聯盟也沒有餘力一致對外,奧斯曼帝國和歐洲的大範圍戰爭也不可能停止,因此只要華夏保持戰略穩定,繼續增加貿易規模,發展壯大自身的綜合實力,提高戰爭潛力,保持戰略安全優勢,又是一個發展的窗口期,不過這個窗口期是提高和壯大的窗口期,也是徹底穩定內部,融合各民族,形成華夏的統一民族特徵的窗口期。 

 華夏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一億二千多萬人,每年畢業的中學生就達到了二百多萬人,小學生在校近一千六百萬。而遍佈華夏的大學和專業學院畢業生每年也達到了近二十萬人。華夏的各族百姓百分之九十多的都講漢語,剩下的百分之幾也在朝著講漢語的路上快速前進,百姓識字率已經接近百分之三十六,而且隨著華夏年輕人的一代代出生和強制性小學教育,識字率一直在不斷攀升,這個識字率指的是識漢字,其他文字沒有統計在內。華夏的底蘊在經過了十幾年強制性普及小學教育的推動下,得到了極大的加深,科技發展深度和速度從開始的被動推進轉變成自主滾動式發展,不斷擴大的人才體系給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推進,技術進步從推一下前進一步到自行前進,進入了小步快走的階段,華夏的發展光靠培養人才還不夠,需要各地區協調發展,不能搞重複建設,另外更重要的是各民族的融合統一,不是明面上的統一官方語言,還有文化融合,科技融合,民族特徵的融合形成。這個過程是必然要經歷的,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但是不經歷這個過程,華夏最終沒有辦法形成真正的合力,潛力和綜合實力只是一個表面上捏合在一起的低層次發揮,甚至在外部局勢變化時出現分裂叛亂的可能,所以華夏在政策上的調整改造工作才是當務之急,消化吸收現有領土上所有的人力物力。形成合力,形成統一的民族認知才是正確的發展戰略。華夏社會科學院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思想體系理論研究基本上成型,並且一步步的完善提高,在教育體系中大力宣傳,融入了小學、中學、大學各教育階段的教材和課程中,華夏日報、抗敵劇社、文藝戲曲、說書相聲等種種宣傳形式都全面發動了起來,並且在華夏日報上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傳統思想批判和提高,王夫之的平均地權發展社會生產力,只有代表絕大多數普通勞動者的政府才能帶來公平正義,帝王世襲罔替的王朝必然被百姓當家做主的國家制度取代的論斷,還有顧炎武的非君理論等等在華夏日報上都進行了激烈的論戰,持續時間長達幾年,最後華夏思想界終於統一了認知,並且完善成一整套理論體系。之後在哲學思想上吸收了辯證法、樸素的唯物主義後,王夫之的理論上升到了一個極高的層次,並且還在不斷的思考辨析提高,成為了華夏第一個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歷史學者、新文化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