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張溥

 錢謙益、張溥一行幾十人去了南疆已經近二十年了,在南疆最初都是漢語普及的教師,先是教當地的土著,然後是東南亞各小國的國王、貴族,接著是各國的戰俘,最後連倭國戰俘也來了好幾萬,按照華夏的改造流程,先是漢語培訓,之後是思想教育,再接著選拔積極分子,最後是思想認知統一,從心裡認可華夏歸附華夏,成為華夏的公民,為華夏的建設盡心盡力的努力工作。 

 錢謙益、張溥等人一開始還不理解華夏的思想改造,認為是多此一舉,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但是慢慢的他們發現,他們的認知是錯的,因為歷史不斷的推進,社會也在不斷的進步,而國家民族的進步不是靠武力壓服就能實現的,也不是靠嘴巴說靠他們東林一脈的欺騙宣傳實現的,而是要靠文明開智,靠教育提升基本素養,統一思想認知後,將民眾的力量整合,再有組織的釋放出來才能發揮出改變歷史的偉力,而普通民眾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基本力量,東林黨的自以為是簡直就是井底之蛙在坐井觀天,不僅不能給國家、百姓帶來福祉,反而給國家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只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東林黨,最終會被覺醒了的民眾徹底摧毀,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連個泡沫都翻不起來,更別說還欺騙愚弄百姓,強取豪奪百姓的財富和田地,貪汙國家的糧餉自肥,而且顛倒黑白,行陰謀詭計,造謠汙衊,蠱惑人心,聚眾要挾朝廷,強姦民意,不僅不能讓國家進步,百姓安居樂業,反而把國家推入了深淵,甚至無恥的勾結異族,顛覆朝廷,心中全無國家民族大義,連人都不配稱了,還恬不知恥的自稱是精英國家的棟樑嗎?錢謙益第一個開始反省自己,並且在華夏日報上發表系列文章,揭露東林黨的虛偽本質,批判腐朽的儒家文化,並且提出了社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對歷史上出現的各種制度進行了辯證的分析,對改造的方向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王夫之等人進行了長期的激烈論戰,最後大家的認知趨於統一,錢謙益也因此被調入南疆的宣傳司。 

 張溥的文學修養是毋庸置疑的,要不然也寫不出千古騙文“五人墓碑記”,但是張溥的個人政治野心也是沒得說了,歷史上他一個舉人用行賄的手段控制內閣首輔,操縱科舉考試,提前賣科舉名次,可以說是集陰謀與無恥之大成者,最後被逼急了的當朝首輔下毒毒死,結束了他短暫而無恥的一生。但是現在他還活著,華夏沒有用肉體消滅的方式來消滅東林黨,而是讓所有人都認識到東林黨的本來面目,揭露東林黨的虛偽嘴臉,並且把東林黨的罪行一樁樁一件件都公之於眾,讓華夏的所有百姓都唾棄東林黨,並且從民眾思想上徹底杜絕了欺騙性非常強的東林黨思想傳承,是從思想覺悟上消滅了東林黨,張溥一開始是非常的不甘心,總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之歷史上任何名臣差,華夏不過是把一幫愚昧的底層百姓鼓動起來把他們這些精英給暫時壓制住了,不遠的將來一定會東山再起,呼風喚雨!但是張溥失望了,快二十年了,幾十個人裡去小學、中學教書的佔了一大半,還有一小部分去了宣傳部門、思想改造工作團,只有他一個人還在給各地的土著、俘虜普及漢語,甚至學會漢語的土著絕大多數都對華夏的政策歸心,民意民心在華夏已經是無法逆轉的歷史現實,張溥知道自己的能力超群,華夏靠普通百姓的支持必然不會太久,所以依然頑固的認為靠個人的才能他張溥做的不比華夏任何一個高級官員差,希望通過東林黨的養望舊策來提升自己的名氣,最後得到提拔任用,說白了就是批評政府,用詭辯術把政府的所作所為批的一無是處,才彰顯自己的能力超群,就是無原則的貶低他人,抬高自己,無恥就是標籤的那種。可是華夏的宣傳審查制度非常嚴格,張溥的言論和文章連南疆的報紙都不登,更別說是華夏日報了,而華夏是不允許結社,私立學堂的,而且安全局的暗線一直嚴密監控著這個反動分子,張溥只能按照華夏的教材教各族土著、俘虜,否則就會被請去再進行一次呂宋特訓,所以張溥雖然牴觸,但是也不敢再做任何宣傳和串聯,一晃快二十年了,他教的漢語培訓學生也成為了他的同事,而最初一起來南疆的幾十個東林黨人除了他以外,全部都通過了思想改造考核,去了學校、政府部門、思想改造工作團,成為了合格的華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