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速度

 華夏海軍的螺旋槳推進型艦船的速度創造了新的海上行駛記錄,並且還在不斷的刷新這個領域的記錄,而華夏的很多新發明都是以運行速度、運轉速度或者飛行速度等來確認發明的成果和實用性的,而華夏日報在不斷的重複一個詞:華夏速度!工程建設速度,根據地建設速度,教育體系建設速度,國家科技進步速度等等,無一例外的都在用速度來衡量建設的成就或者發展的水準,華夏百姓最耳熟能詳的詞也是速度! 

 跟速度相關的幾個重大發明正在緊鑼密鼓的研製、調試、提升的過程中反覆循環,而火車的速度已經提高到了每小時四十五公里的最高速度,從京師到伊爾庫斯克的火車最快只需要七天就能到達,當然是是軍列的行駛速度,客貨車的運行速度和到站時間都是有要求的,物資裝卸和人員上下但是需要時間的,不進行物資、人員的交流往來火車也就失去了了存在的意義。 

 北美洲穿過中部大平原的鐵路建設已經開始了好幾年了,建設里程完成了約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二的鐵路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而通往克里米亞半島的鐵路已經從伊爾庫斯克建到了裡海特區,距離克里米亞半島已經不遠,再有三年時間,華夏的本土和克里米亞半島就可以用鐵路連接起來,騎馬半年的行程現在只需要不到一個月,而且運力大增,可以一次運送一個師的兵力往西面調動,連續調動一個星期的話,華夏可以從本土往歐洲平原方向調動七個師的兵力,調動兵力規模達到了十五萬人,並且武器裝備都是隨著火車一起運輸到位的,這讓華夏有了無與倫比的戰爭動員能力和戰略方向轉移能力,這意味著華夏在世界上首次具備了在兩個或者多個戰略方向上進行作戰的能力,戰爭的持久力更加長,可能進攻的方向也更多。 

 而華夏真正進行的速度型發明一個是內燃機小型化後在地面上進行驅動場輛的汽車,另外一個也是內燃機小型化後的實際應用,不過這次是在飛行器上驅動,這個項目是科學院一機兩用的試驗推廣的第一次,目前都已經達到了驗收考核的階段。 

 1648年十月一日,京師科學院西山試驗場,李天和方以智等一干科學院項目組成員在進行汽車驅動試驗,一個鋼鐵製造的車廂座在四個用橡膠包裹的輪子上,車廂四面都有玻璃窗,可以觀察到四個方向上的來人或者車輛,避免相撞!而小型化內燃機已經研究了十幾年的時間,驅動汽車根本就是不在話下,只是看驅動多長時間還有小型化內燃機的穩定工作時長是不是相匹配。 

 科學院的試驗場是一個長寬都是一公里的矩形場地,怪模怪樣的汽車在發出一聲尖銳的氣笛後,開始向前加速,並且越來越快,一個伸出車廂前頭的鐵煙囪不斷噴出煙霧,汽車在圍繞著場地轉了二十四圈後由於燃油耗盡終於停了下來,但是汽車也創造了一個記錄,那就是不需要馬匹、駱駝等畜力,靠燃燒汽油就讓汽車連續行駛了一百公里,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之後的試驗就集中在內燃機的工作壽命和工作時長的提高上了,科學院項目組不遺餘力的改造內燃機的金屬類型和合金品種,密封材料也從橡膠一種變成了十多種高分子複合橡膠材料,內燃機在這種科技進步的大形勢下,研發進度日新月異,改進版的模型不出十天就能製造出來,這也讓汽車的研發進程提速非常快,現在一次加油能行駛一百公里,這也意味著汽車在城市這種人員密集,加油方便的地方投入實用成為了可能!方以智大喜之餘也是大悲,老院長徐光啟老先生已經離開了人世一年多了,但是華夏的科學研究不會停止,科技人員的追求不會停止!華夏在追求科學發展的路上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