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泉 作品

第六百五十六章 紫砂壺


中午家裡沒人,表姐上班,大舅帶著小寶貝去幼兒園,說是今天幼兒園有家長會。

張浩然也懶得煮飯,直接去了古玩街附近的那家湘菜館吃鐵鍋燒大鵝!三份鐵鍋燒大鵝吃完,他的心情頓時就好了很多。

吃完飯,他又在古玩街逛了起來。

張浩然想在古玩街找一個煉丹的丹爐。

當然了,丹爐這東西,一般的店鋪是沒有的。

淘寶上倒是有,不過那些肯定都是現代工藝,估計還是道具的可能性很大。

張浩然心裡有些不想要,他準備先在古玩市場轉轉,看看有沒有能夠找到古代道士使用的煉丹丹爐。

可惜,張浩然在市場轉繞了一大圈,沒有找到哪裡有賣丹爐的。

不過他倒是在古玩市場的地攤上淘到了紫砂壺。

紫砂器在古玩行裡是一個比較獨特的門類,自成一派。

其他品類的古玩,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

唯獨紫砂器不一樣。

其他古玩品類通用的鑑定經驗,在紫砂器上卻完全沒用。

例如包漿這塊,紫砂器的包漿就特別難鑑定,而且比較容易做舊,所以紫砂器尤其是老紫砂器的鑑定門檻一直很高。

某名牌大學曾經購入若干老紫砂器用於教學和研究,結果用了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幾乎全是人為做舊的贗品,可一大堆相關專業的老教授愣是沒看出來。

張浩然有著強悍的神識,還有元靈紫氣,能夠望氣,基本上就沒有看錯的可能。

他淘到的這

把紫砂壺,是民國時期餘國良的作品。

餘國良(俞國良),是被譽為“ 清晚清紫砂八大家”之一的制壺名手,

又名祖琳,無錫錫山人。

其少年成名,曾受聘為蘇州金石家、湖南巡撫吳大澄,及兩廣總督端方制壺,其作歷來被視為紫砂珍品。

晚年定居宜興蜀山木石村(今宜興市丁蜀鎮),傳器製作嚴謹,器形格調雅緻,代表作有各式傳爐壺、線圓壺、仿古壺等,被各地博物館珍藏。

其中傳爐壺最具特色!

傳爐壺最頻繁出現於清末民初,因成型技藝難度極高,能以此壺式承前啟後者,首舉俞國良,他所作之朱泥傳爐壺,更是成為一代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