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233 作品

第232章 平祖-承啟盛乾大帝

承明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唐承明皇帝崩於太極殿。廟號:平祖;尊號:東唐天帝、宗龍、北方黑帝;帝號:承明帝;諡號:承啟盛乾大帝。

平祖承啟盛乾大帝,諱承乾,字高明。高祖之孫、太宗之子、母曰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高祖武德二年,平祖降於太極宮承乾殿,故高祖取名承乾,字高明。承乾,意為承上啟下,上承明治,下啟盛治。平祖少年得名,幼年戒尺證的學心,拜衛國公之門下,後拜萊國公、梁國公,房謀杜斷之門下,受衛公之助,入翼國公之門下。

平祖有言曰:少幼戒尺證學心,求得衛公門下蔭。梁公授我安民志,萊公教我斷人心。翼公予我蒼穹志,七尺之身護家國。受此先恩負前行,安敢喪志負前恩。師者當若四國公,以證師道照後生。生則佑我少年行,死亦化燭引路行。

貞觀元年,逢聖後於翼國公府,於麟德殿結萬世佳話。生則同襟,死則同穴。平祖此生唯聖後獨鍾,當世唯平祖、聖後齊名,曰貞觀麟兒。平祖一生橫霸天下、無有逆者,唯聖後懾之。貞觀承明二朝,平祖夫婦協力無隙,定承明之啟,壯貞觀之業。受高祖、太宗、文德順聖皇后、朝野內外所望,為千古佳配。

平祖以好逆言而遠諂媚,喜予高見可行批漏。然,承明一朝,唯有聖後一人可勝。群臣皆以平祖少年以領,難有帝后之境。幸及,平祖一生抉擇無數,無一錯漏,半數可於聖後之功。故,平祖少年繼位,以授聖後‘決策之權,駁非之策,理下之聲,掌皇室規’。

平祖十五及冠,貞觀八年,隨衛、翼國公遠征吐谷渾,克定吐谷渾,行義舉納降吐谷渾民心。貞觀九年,平祖十六為帥,領軍三千奔襲吐谷渾半月克定亂象,令河間郡王副帥領兵,扼守河岸以鐵蒺藜、強弩為主,調幽州做備,以五萬牽制頡利七萬四千有餘。平祖三千入塞,戮賊十萬餘,反剿萬騎,威震天下!歷時半月,毀突厥之根,與河間郡王匯合,後施‘游擊戰略’,數日擊潰頡利大軍,後領軍入塞,勠掠數十萬計,自此北方無患。貞觀十一年,平祖領軍兩萬,北出塞外,兩月殺掠一百八十萬之眾,牛羊一百四十萬,予河北、隴右兩道一百二十萬牛羊,奠定東征、西征大業。貞觀十二年,平祖聯立東南諸國共瓦吐蕃高原之患,領嫡系東宮五軍三萬,遠赴吐蕃迎戰松贊干布十五萬賊寇。平祖有言曰:此戰多險,折損或半。幸得祖先保佑,松贊干布不通軍略,為平祖一日擊退,二日破敵,陣斬十萬有餘,自此吐蕃之患以解。平祖進軍金川穩固,顧忌國安而未冒進,以東南諸國,引吐蕃之亂,兵不血刃得積石山富庶之地。承明六年,新羅求援,應東羅正德皇后所求,平祖領軍六千,親征新羅抵禦倭國,不足一月,倭國六萬五千賊寇,盡數剿滅殆盡,新羅危解。

平祖軍略青出於衛公而勝一籌,逢戰百無一漏,以令敵寇順行。擅以殲敵迅猛瓦其族群,劍出皆以十萬至上以勝,用兵而損甚微堪為神蹟,其軍略當世無有可爭者。生平手刃賊寇千六有餘,領軍斬寇達百萬又七萬之眾。可為武安後繼,兵家在世。

平祖少年求得咸陽,任咸陽軍政。開闢市場產業經濟理論,奠定承明立國之大業。承明立國以來,平祖主導朝廷、地方、軍制、稅制、教育、戰略、民生、產業改革,鑄造當世霸主,超越諸國百年之久。平祖克定塞外、收復西域、設立都護府;豎尚武之雄風,當世唐人向西,諸國莫敬。承明,可謂千古未有之奇景之日,民見官而無佝僂,與官相言而自若。民在外諸國莫尊,舉世民安無紛擾。大唐千萬百姓,無衣食之憂,無紛爭之亂,萬國來朝以畏帝威。

平祖少年領恪、愔二弟,以盡兄責。其情天理昭昭,日月可鑑。恪、愔不忘兄情,擔以重任以固西域、北域之大業。平祖贈楊妃有曰:清風入溝渠,高寒照庭前。雙雁各一方,照此共清檯。

平祖一生巡視四方,一為隴右、一為北域、一為東海、一為嶺南。西域之地,為聖後代行。平祖巡視嶺南,經東海諸地,於嶺南訪五十六州、兩百四十二縣,巡以嶺南為最,十月方畢,贈嶺南代官《雲蒿立青志》。

平祖文武兼具,為太宗譽為‘麒麟兒’。其戰略之遠見,非古今前賢所及。然,平祖常言,為人不可忘本,今日之為蒙先賢之功。平祖曰:前人大業後人繼,後人發揚再後人。家國大業連綿續,炎黃華夏萬萬年。平祖自幼重孝於文德順聖皇后,文德順聖不悅則平祖之愁,太宗平祖父子俱為文德順聖之爭,為父子少有之佳話,亦為文德順聖皇后之賢明。平祖有曰:文德順聖皇后當為千古賢后之美譽。平祖思母之情,為長樂、城陽、晉陽、衡山公主所蒙,所蒙之恩寵古今未有,可為平祖之逆。平祖在位無一興建,唯以衡山成年為由,獨一大赦引諸國進貢,除諸國、西域、北域之貢,餘者皆入府庫。所獲皆贈長樂、城陽、晉陽、衡山,以興畫舫四座、洛陽衡山園。平祖有諭,安陵無貴同葬,規制百四九畝,歷朝歷代最微。

平祖主政,秉‘不患寡而患不均’、‘以人為本’、‘杜文抑武’、‘百業俱進’、‘民重而國安’;設‘吏治考核’以督諸道郡縣,考核十鬥而民意五斗。設‘文武學院’,文治學院、軍武學院二者,以育經略雄才,樹以傳承不絕華夏之源,求華夏傳承之積。設‘北域牧場’以助國民之衣食,至承明六年而令南北萬民而年有豐年。闢‘東西商路’以善西域,納西域之舉。設‘西域都護府’、‘鎮西軍’;委‘西域王’、‘鎮西軍總都督’;宣以華夏天威,樹以東唐之主。設‘北域王城’、‘奴隸市場’;委‘北域王’、‘北域諸望’;以掠遊牧之力,供以我民之腹。闢常備而裁府兵,國境精銳四十餘萬,都督府下轄軍團有七;分曰:三千御騎鐵騎、七二羽林十二軍、二十有四八方鎮國、晉陽千炮以萬破陣、三萬北衙前身五軍、兩萬鐵甲二十海艦、四二西域鎮西七軍。平祖定軍,十人小隊、百人大團、千人一旅、六旅一軍。千人以戰、六旅以令。

平祖形貌為鷹揚狼顧之本象,然以文德順聖皇后儒雅以常。平祖之神目為世俗罕見,唯聖後而無懼以自若。身長九尺而高挑,喜玄服以調之色。其帝王之威渾然天成,行四方步伐勢若泰山。在位九載,佑以萬民,華夏以育,立國天威。自武德九年以來,平祖少年獻策《抑佛五策》始,子輔父業貞觀以定,開明以興計以二十三年。平祖無忘而踐行往曰:身在其位,當謀其政。受百姓供養,受諸公尊崇,此乃臣之職,不以言功矣。

史臣曰:平祖餘下旨意任念萬民,莫耽民間萬事,莫引天下譁然,莫費民膏人力。平祖自幼丰姿岐嶷,仁孝純深,聰明仁愛。及冠為國而異,威而自若,順母莫逆,文武聖君。臣縱覽史冊,未見平祖此般全人者!平祖崩逝,國竟白喪,京畿之地,百萬以送,混沌鐘響,長憫九天。萬臣軍民唯以翹首,期太極後之新君可承今朝。今朝平祖既出,廟宇自以此貴。

經平祖近侍,著《平祖語錄》,收錄平祖生平佳言一百四十二句;收錄平祖生平詩詞二十二首;收錄平祖之潦草原章;

後記:新羅、日本、帕拉瓦、獅子國、波斯、阿拉伯、法蘭克、西哥德諸國,遣使抄錄《平祖本紀》、《平祖語錄》,以求歸國,聖後遂允。新羅以東羅正德皇后聖祖皇姑之名,而追平祖諡曰聖祖皇父。

承明十年正月初一,太極殿內群臣俱在,照例舉辦去年的工作總結大會,以及新的一年發展規劃。因為李承乾生前旨意如此,他死後無需舉辦任何追悼形式,朝廷民間照常,以免耽誤國事。同時,李承乾也取消了安陵的殉葬等事項,乃至連葬禮都沒有,李承乾的遺體是宗龍和黑帝送去安陵的。

龍椅之上,過去那二聖共治的時代,如今僅存一聖。鄭麗婉依舊椅坐龍椅右側,翻閱著各部呈遞的奏摺報告。鄭麗婉並未流淚,也未有過傷感之說。反倒是朝堂上的不少臣子們,如薛元超、李思文、韋思謙以及武官一眾,最為傷感,殿內氛圍頗具憂傷。

對於常人來說,生死離別豈能不念?可對於李承乾和鄭麗婉來說,生死不過是不同的一種狀態罷了。李承乾此生的肉身,留在了世間的安陵。但,李承乾的本源並非李承乾,而是宗龍與北方黑帝的集合體,本源迴歸混沌當中,沉寂修養恢復在人間損耗的本源。因此,鄭麗婉從不感到傷感,李承乾不過就是提前離開了人間,回老家了那種。她也是如此,她的肉身會留在人間,但太初玄女的本源存在,也會返回混沌。

鄭麗婉看完了手裡的奏摺,扔在面前的御案上:“諸位傷感一二就行了,生老病死本為常情。陛下也好,本宮也罷;生與死,不過是一種不同的狀態罷了。三省擬定‘撫民令’,下發各道,令各道促進百姓復工,長久下去會影響到國內的經濟運轉。承明朝如今的一切秩序和運轉,底層基礎來源於國內的市場產業以及農業產出構建的經濟支撐。因此,諸位若不想成為承明朝的罪人,那便一同維持承明朝的榮光...畢竟,承明朝也沒多久了。”

“承明朝尚在,大唐尚且安在。承明朝後,可就難以預測了。今年的諸國朝貢,也興許是大唐最後一次萬國來朝了。本宮與陛下有一約定,穩固西藏兩道而畢。所幸,西藏兩道在陛下合目前夕,已然步入正軌。因此,一切倘若順利,本宮將承明十年這一年穩固,便將承明傳位太極殿牌匾後的新君。”

裴行儉出列說道:“娘娘!若如此,我承明朝豈非十年之短?末將懇請娘娘,看在聖上的過往情誼上,再多守大唐承明幾年!”

鄭麗婉無動於衷淡然回道:“衛軍都督,本宮知曉你心中對聖上、對承明的不捨。然,天下豈有不散宴席,手足豈有不散之日?你們弄錯了一件事情,本宮因聖上而來,也因聖上而去。若聖上無託,本宮今日已非於此。聖上為武德與貞觀所期,故以一生報效。而本宮,入宮以獻微薄之力,概因聖上在此。此間事了,世俗無念。”

鄭麗婉看向薛元超:“安陵已然竣工,按照聖上的意思,把對外道路全部搗毀。”

薛元超面色哀苦:“娘娘,安陵本就偏僻,加之聖上要求規模甚微,興建皆以棧道為行。若當真焚燬封山...豈非令安陵化作荒寢?也難以管理不是嗎?倘若,後世之君意欲擴建,也再無機會啊。”

鄭麗婉無動於衷分毫:“聖上與本宮,要的就是一份清靜。用聖上的話來說,我們做完了我們這代人該做的,能做的,只是盡了一份身為先賢該盡的責任。後人如何,再無關聯。同理,聖上與本宮也不需後人緬懷。聖上當初要的一百四十九畝,你們應當知道他的意思。”

“安陵四面環山而狹隘無通外界,本宮將來臨行之際,自會將其掩埋沉入地下。安陵周邊環山,如聖上承諾,你們皆可自尋一處。”

許敬宗勸說道:“娘娘,您這又是何必呢?聖上與您本就為我華夏大地歷朝歷代之聖賢,為何連讓後生瞻仰的機會都不留下呢?”

鄭麗婉:“許老愛卿,聖上只欠武德、貞觀、承明三代人,還完了三代人的恩情,給了三代人二十三年安寧祥和、衣食無憂、安穩自在的光景,也留給了後人一份基業,更給後人指明瞭興盛之路。聖上也好,本宮也罷。所念百姓,唯當代爾。因此,諸位莫要胡攪蠻纏,得寸進尺才是。”

鄭麗婉這一番話,把群臣懟的啞口無言。李承乾也好,鄭麗婉也罷,都是這個樣子。他們對百姓是真的好,但也是真的絕情。他們夫婦不貪名利,若非李承乾的出身,興許鄭麗婉也不會和大唐有這麼多的交集。

鄭麗婉起身俯瞰群臣道:“本宮在一日,承明朝依舊。本宮不在了,承明之後如何,與聖上、本宮,皆無因果牽扯。此生臨塵多因果,事了拂衣空自行。聖上此生,也就只有雲琅這個甩不掉的因果了,但本宮...可沒這麼多的因果纏身。”

說白了,李承乾和鄭麗婉,來這世間走了一遭,離去的時候也不會染上任何因果。他們有一人還在,承明朝的盛輝照舊,他們走後,承明結束,後面的華夏如何,與他們再無關聯,哪怕亡國滅種,也和他們沒有一點關係。無私是真無私,無情是真無情!

“今夜麟德殿宴席照舊,諸位自行赴宴。退朝。”

說完,鄭麗婉頭也不回闊步離去,全然沒有絲毫眷念之意。群臣們也知道,在承明朝伴君身側多年,怎能不瞭解帝后一二?論人性淡漠,鄭麗婉更勝李承乾。李承乾好歹對大唐多少有些感情,鄭麗婉可完全不一樣,她對大唐沒有任何感情,有的僅有李淵、李世民、長孫皇后、李承乾這寥寥幾人的眷念和因果。

李淵不在了,長孫皇后也不在了,李承乾也不在了...李世民,也快了。那時,這承明朝該何去何從?一切,只能看天意了,倘若李德志真的順利繼位,興許...承明的光輝,真的會延續的更久,至少讓他們生前目及皆為盛世,也算此生無憾了。

岑文本站在太極殿外,看著太極門的方向感慨道:“今朝未來...在何處啊?!莫不是,此間不過夢幻一場嗎?”

鄭麗婉下朝後,帶著李德志和沙赫爾去了一趟大安宮。由於李承乾的要求,因此鄭麗婉也沒讓李德志去安陵守孝。

鄭麗婉送走了二鳳後,她就真的了無牽掛了。或許會問,李德志呢?鄭麗婉和李德志沒有任何因果牽掛,唯一的交集也是由李承乾來作為橋樑的。鄭麗婉對李德志的照顧,也是因為李承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