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凌煙 作品

第371章 民間高利貸

 第371章 民間高利貸 

 李衡眺望過去,前面有許多人正在排隊,而且不止排了一條。 

 “前面去看看。” 

 不多時,李衡帶著人到了前面。 

 人群還在議論,每一個人臉上都有著緊張之色。 

 “老丈,這是作甚?”李衡上前詢問道。 

 那個穿著破舊布衣的老頭轉身打量了李衡一眼,有氣無力地說道:“當然是借錢。” 

 “借糧?” 

 “沒飯吃了。” 

 說完,就不理會李衡了。 

 佃客按照提成分一部分糧食,但這部分糧食很少,根本不夠吃。 

 所謂糴米就是抬高糧價。 

 青苗法就是朝廷通過建立常平司,囤積大量儲備糧。 

 在豐年適當抬高價格糴(di)米,防止穀賤傷農。 

 只不過他所建立的常平司,是用來平衡貨幣過量導致糧價暴漲的。 

 李衡從關中回來之前,就跟諸葛亮提到了建立常平司。 

 民間高利貸的對象就是老百姓。 

 也就是“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增市價糴。 

 在宋朝小農經濟發展之後,地主和農民變成了佃租的關係,地主不需要像三國時期這樣養著佃客了。 

 在荒年適量降低價格糶(tiào)米,平抑物價,拯濟百姓。 

 李衡倒是想起來了,古代這個時候的確有這種現象。 

 諸葛融眯著眼睛看著前面的麥田,說道:“現在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去年存的糧食大概是吃完了,新的麥子尚未成熟。” 

 唐朝建立的青苗法主要還是為朝廷創收。 

 例如紙錢發行過量,糧價大漲,常平司就向民間出售大量糧食,回收一部分貨幣,增加民間糧食量。 

 創收的利潤點來自民間高利貸。 

 王安石改革青苗法的根本目的是進一步為大宋朝廷創收。 

 這樣糧價就會有所下降。 

 等到宋朝王安石變法的時候,重點改革了青苗法。 

 等到唐代的時候,出現了青苗法。 

 等到四月青黃不接的時候,沒有糧食吃的農民,就只能找地主借錢買糧食。 

 在糶米時價格不能低於本錢,有可能會有所盈利。 

 地主一般給的月利息是百分之三十以上。 

 佃戶知道還不起,但又必須得借。 

 地主知道佃戶還不起,沒指望全部還,能還多少還多少,不能不還。 

 地主利用這種方式把佃戶固定在自己的田裡,讓佃戶終身無法脫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