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視黃金瞳 作品

第37章 大昭寺

  在古代佛像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以移動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樣的佛像一般都是供宮廷、寺廟、使用。始於兩漢,盛行於隋唐,延續至明清。

  到了民國,乃至現代的港臺地區,鎏金佛像仍在使用。銅鎏金佛像的種類若干。最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等。

  結合自己知道的銅鎏金佛像的知識。看看眼前的這尊清代銅鎏金大威德金剛佛像,佛像整體尺寸高大,一尺有餘,鑄造工藝複雜,造型威武,胎體厚重,金色燦然。同時也代表了清十八世紀,藏傳銅鎏金佛像的高超工藝水平。

  於是張藝興把清代銅鎏金大威德金剛佛像收到了玉佩空間。接著他又拿起那串天珠。其實關於天珠的傳說:它是降落在吐蕃的珍貴寶石,也是吐蕃藏民心中的吉祥物。說:只有璞玉渾金之人才能佩戴這樣的寶物。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張藝興認為存在的就是有一定的道理,不然又那來的這樣傳說。

  不是璞玉渾金之人,佩戴這樣的寶物不但不能讓其有好運,也許會帶來災難也不是不可能的。天珠是藏族人的珍寶,是一生的福祉所在,是家中珍貴的延續。

  其實藏族人佩戴天珠,是不會將天珠進行買賣的,只能是有緣人進行等價的物資交換。就如張藝興白天在古玩市場裡面看到的一樣,天珠不分真假,只分新舊。他的價值也是年份來決定的,年份越久越好越值錢。

  現在世面上的所謂天珠,都是現代工藝品,沒有任何的收藏價值。還有不法之徒,用塑料做成天珠,考慮到塑料做成天珠比相同大小的真正天珠要輕,為了配重通常會增加一小塊鉛塊。這樣用塑料做成的天珠易燃,而且有許多小氣孔。

  還有臺島天珠,這種天珠的材質是蛇紋石或灰階瑪瑙,產量大,易加工,特別適合人工做舊,不過這樣做成的天珠,時間久了就會慢慢的變灰了。對於現在的瑪瑙烤色天珠。其材質是現代瑪瑙,於老天珠所用的瑪瑙有一定的區別,其實古代吐蕃天珠是採用蝕花工藝製作,而現代瑪瑙是採用酸鹼腐蝕或高溫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