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朱元璋的擔憂


                 第三百三十七章:朱元璋的擔憂

  城樓上的人不少,基本上隨著朱元璋到大同的官員都到了這裡,目睹這般盛況。

  朱元璋負手站在最前面,後面立著十幾個人。

  來此的有三四個侯爺,以及馮勝郭英兩人,郭英是五天前才到的,他奉旨押送了糧草去集寧。

  回來後,郭英就一直嘴裡唸叨著在集寧的見聞。

  “這集寧在一年前可還是草原,有你說的這麼邪乎?就築了城牆了?還如此繁華?”

  馮勝不信邪的問道。

  郭英臉色有些振奮,鄭重道:“豈止!”

  “一丈高,三尺厚的水泥牆,把整個城池給圍了起來!街道寬闊整潔,那些個牧民居然都在搞什麼羊毛脫脂,一個個人畜無害的。”

  朱元璋也聽到了郭英的聲音。

  他來到大同這些天,最受震動的就是對於大同的產業鏈感到不可思議。

  百姓除了種植農作物,在農閒時期還可以做工。有了洪薯做底子,百姓吃飽已經不是什麼大問題,今年大同府紅薯豐收,每家每戶都囤了洪薯作為冬糧,他也不止一次看到大街上賣洪薯製品的。

  什麼洪薯粉、洪薯幹、洪薯饅頭,可謂是五花八門。

  在大同商會交易所之中,有來自天南海北的貨物,南方的海魚、鹹魚幹、乾粉或者一些織品跟生活器具。

  其中經久不衰的還是來自蘇州的茶葉跟浙地的鹽巴。這些在大同是硬通貨,只要質量好,基本上帶來就可以賣出去。

  由大同這個主要交易點交易出去,商人在此就可以完成交貨、收賬等步驟。

  起初也不是沒有商人鬧事,覺得朝廷這是壓榨他們的生存空間,價格太低他們沒有錢賺。可實際上,江南幾十文一斤的茶葉賣到大同來均價都在一百七十文左右。

  後來,徐妙雲又主張打通毛衣、毛線市場,以七成價格賣了一些樣品給商人們。

  毛衣在江南很快有了銷路,人們對這種輕薄耐寒、樣式多樣化的衣服有了很大的興趣。其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毛衣可以自己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