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我國不止56個民族?


  我國官方資料顯示,我國漢族加上少數民族總共有56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有55個。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其他55個少數民族,漢族是主體民族,人口總數佔了全國的91%,其他的55個民族都是少數民族。55個少數民族分別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瑤族。但是事實上我國就真的只有這56個民族嗎?有,那就是西藏的僜人族僜(dèng)人這個民族的民族稱呼鮮為人知。接下來我湯湯就好好介紹介紹他們。僜人這個族稱,來源於建國後漢族對他們的統稱,在我國西藏察隅縣已普遍使用。僜人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僜人的語言有兩種方言,分別有各自的自稱。一部分人自稱“達讓”,一都分人自稱“格曼”。據1976年統計,在察隅縣,達讓佔77%,格曼佔23%,通用達讓話。建國初期,大約是1954年,關於族稱問題曾徵求過當地僜人代表人士的意見,他們說自己是“登”,在僜語達讓話裡“美登”是窮人的意思,是與“莫化”即富人相對的稱呼。因而當時用漢語統稱他們為登人。在一些記錄中,也有人按照他們居住地區的地勢,把居住在額曲上游(主要指達讓)稱為上“登”,對於靠近下游的(主要指格曼)稱為“下登”。後來由於是族稱,對登字加了單人旁,寫作“僜”。也有人按照藏語的習慣稱他們為“僜巴”,在藏語中“巴”是“人”的意思。由於僜人尚未經國家正式進行識別,所以不稱僜族,而稱為僜入。講達讓話的僜人自稱“達讓”,對講格曼的僜人稱為“教”,有時把兩者合稱為“達讓教”或“教達讓”。對居住在丹巴江流域自稱“義都”的珞巴人稱為“都”,還有人說在博哈嘎木(距瓦弄三天路,距前門裡一天路)以下的達讓話裡,對義都稱為“代”。對居住在前門裡西南、察隅曲以下印度地區的與達讓和格曼有些區別但又講達讓話(語言稍有不同)的人稱為“達英”,一般認為達英是一個姓,來源於義都人,對這個地區講格曼話的人稱為“定嗲’,有些定居住在杜萊曲下游,但講達讓話,仍稱他們為定嗲,一般認為定嗲也是一個姓,也來源於義都人。此外有人把達讓、格曼、達英和定嗲(也有人認為還應包括義都),又總稱為“代巴玫”或“代玫”,在達讓話裡“巴玫”有族、家族、姓氏等涵義,“玫”即人的意思。講格曼話的人自稱“格曼”,對講達讓話的僜人稱為“吉孟”或“吉孟總”,“總”是人的意思。對於丹巴江流域自稱“義都”的珞巴人稱為“閔刀”。也有人說對義都也稱為“代”。對達英稱為“達英布絨”,“布絨”有族、家族、姓氏的意思,認為達英是一個姓,不是另外一個族。對定嗲稱為“定嗲”或“德恩嗲”;對居住在杜萊曲下游講達讓話的定嗲則稱為“杜萊定嗲”,認為定嗲和達英一樣,也是一個姓而不是另外一個族。在格曼話的人中,一般都認為僜人沒有一個總的格曼話的稱呼,但也有人認為可以把格曼和達讓總稱為“代巴玫”;還有人認為可以把格曼、達讓、義都、達英、定嗲統稱為“格曼閔刀”。建國前,藏語稱僜人為“那哄”,意思是“耳孔”,是帶有岐視性的稱呼,建國後已經廢除。察隅縣當地藏語稱僜人為“德日衣”。也有人認為“僜”,這個族稱或由此音轉而來。在英文材料中,對格曼又稱為“米交”或“米久”。對達讓又稱為“迪加羅”,對丹巴江流域自稱“義都”的又稱為“朱立嘎他”又對格曼、達讓、義都統稱為“米什米”,這是印度阿薩姆人的叫法,是未開化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