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真實歷史上的商紂王是個明君!有哪些功績?


  大家一說起商紂王,給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暴君一個。但是往往歷史中充滿著很多謊言,充滿著為人不知的一面。因為歷史永遠都是由勝利者所譜寫的。

  而這些真相在時光的隧道中已經變得模糊不清、撲朔迷離。事實上歷史上真實的紂王並不知那種“內行不道、外肆征伐”的暴君,相反的,他雄才大略,保家衛國,開疆拓土,在他在位期間,直接把商朝領土擴張了一倍。我國考古專家通過如今一系列的考古,已經揭開了商朝疆域之謎,即:盤庚(第二十商王)遷殷後,國勢強大。武丁(第二十三商王)以前,商朝的疆域北面擴展到了易水,南抵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脈,東至海。武丁以後疆域更為擴大,東北可能到達了遼寧,南抵江漢(湖北黃陂盤龍城商朝的一個方國,有都城之說),西北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成為古代東方的強大奴隸制國家。

  商朝至商紂王時期,其領土已經達到了頂峰期。

  不過“成者王侯敗者寇”,紂王的暴君形象都是後人為抬高周朝而不斷累積上去的。

  “商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是很有才幹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不要聽。”

  這個評價其實不無道理。

  商紂王本名子受德,帝號辛王,他在世時,並無紂王的稱號。周滅商後,歷史給他強加了這個諡號。何為紂?“殘忍狷義曰紂”“賤仁多累曰紂”“殘義損善曰紂”。《漢書·古今人表》中更是將他列為“下下品”。然而正如《論語》中子貢所說的“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紂王並沒有傳說中那樣殘暴不仁,不過是因君子鄙視壞人,所以天下不好的事情都集中到他身上

  《史記·殷本記》中寫紂王“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荀子·非相篇》中也說他“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他在即位後,並沒有傳說中那樣花天酒地,沉迷於享樂,而是勇於開疆拓土,力行改革。

  早在紂王父親帝乙在位時,居住在江淮一帶的夷人就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屢次侵擾,帝乙雖多次用兵,也沒有徹底解決。帝辛繼位後,即厲兵秣馬,用兵東夷,並多次親征,身先士卒,勇猛無比,最終消滅了東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郭沫若因此說道:“像商紂王這個人對於我們民族發展上的功勞倒是不可淹沒的。殷代末年有一個很宏大的歷史事件,便是經營東南,這幾乎完全為周以來的史家所抹殺了。這件事,在我看來,比較周人的翦滅殷室,對我們民族的貢獻更偉大。”除了經營東南,為統一中國做奠基的功績外。商紂王還實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例如他反對神權、解放奴隸、改革舊俗、重視人才等都是不可抹殺的歷史功績。在下文時會詳細描述的。

  同時我們也從殷墟甲骨文中得知,在商朝歷代君王中,紂王最為好戰,商朝滅亡之前的幾十年間,紂王曾上百次征伐其他部落,而且可謂屢戰屢勝。司馬遷在《史記》中的“百戰克勝,諸侯懾服”,也佐證了這一點。因此,殷商的擴張,固然是多年累積的結果,但紂王的作用顯然不可忽視。從世界範圍來看,瑪雅人的一個神秘記載,或許也能佐證紂王的開疆拓土。瑪雅人對自己的來歷這麼描述:“三千年前由天國乘涕竹舟經天之浮橋諸島而來”。這裡所謂的“涕竹舟”,專家考證就是福建的特產,瑪雅人的描述和福建的幾乎一致。所以,可以做這麼一個假設。紂王開疆拓土的大軍,不僅僅去征服徐州一帶的“東夷”,更通過江西或其他路徑來到了福建廣東等地。但由於殷商內部空虛,周武王趁機發動叛亂,於是散落各地的軍隊就此逃亡或定居當地。

  以下列舉:

  一、亡國不絕祀

  在商朝滅亡之後,周武王的軍隊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無力再對殷商殘餘勢力進行大動作。在當時的中原文明圈中,一直有著“亡國不絕祀”的傳統,周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仁義,也就保留了大部分的商朝遺民,留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留在朝歌城繼續供奉殷商宗廟。

  之後武王把殷商區域一分為三,其中北面(今河北中南部)為邶國,立武庚為君;東面(今河南東部、山東省西南、江蘇省西北)為鄘國,立三弟管叔為君;西面(今河南東北部和山東西部)為衛國,立四弟蔡叔為君。管叔、蔡叔是武王諸弟中最長者,年富力強,同時又派八弟霍叔輔佐武庚,以達到全面監視商人的目的。管叔、蔡叔、霍叔,被後世稱為“三監”。

  做完這些之後,周武王就班師返回自己的關中老家休養生息去了。

  周人人口並不算太多,難以控制廣大區域,所以更多還是對夏商古國予以承認。其中就有河內的蘇忿生、檀伯達,據說還有神農、黃帝、堯、舜、禹等聖王之後。做完這些之後,武王登上了嵩山察看,計劃在伊洛一帶定都,達到真正統治中國的目的。但洛邑還沒有建成,武王就去世了。武王倉猝離世,太子誦年齡不大,於是由武王弟周公旦攝政,這次權力更迭終於釀成了一場歷時數年的兵災。

  這就是所謂的“三監之亂”。商人終究不甘心被臣服,而武庚居然能煽動管、蔡、霍聯合作亂,大概因為管、蔡、霍三人都是周公之兄(《史記》中蔡、霍為周公弟,此據《左傳》),而攝政之位卻到了弟弟手中,心中頗有不服,因而被武庚有機可乘。不過據清華簡《系年》,則說商人殺三監立錄子耿,那麼錄子耿當即武庚祿父。總之,商人藉此機會反叛復辟,而且還聯合了一個強大的盟友:東夷。

  東夷和商淵源頗深,學者多主張商出自東夷。但商入主中原後,和老親戚則多有兵戈,甚至商朝滅亡也和東夷脫不了干係,也就是所謂的“紂克東夷而隕其身”,牧野之戰時商朝大軍竟然在征討東夷。他們不服商也同樣不服周,於是趁三監之亂時一起反叛。之後周公、召公用了多年時間,才將三監消滅,並征服了東夷的蒲姑、奄等勢力,並分封齊、魯等國與東夷的徐、莒、萊等集團繼續作戰。

  後來三監之亂之後,殷商遺民又被一分為二,一部分繼續留在了衛國,另一部分則遷往了微子啟的封地宋國。

  然後又將商人氏族分給各國作為國人,其中魯國有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衛國有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氏等“殷民七族”,從名稱來看,這些氏族應該多從事手工業。春秋時期齊魯有著名的“長勺之戰”,當在長勺氏居住的魯國都城郊外發生。還有不少商人被遷到新建的洛邑,從事低賤的官商工作,所謂“商人”的稱呼即源即此,並不是說商朝人善於經商,而是周朝多從事商業的多為商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