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義軍竟然攻入過清朝皇宮?


  嘉慶本人碌碌無為,其遠不及他的祖上先輩,在他的在位期間,國內農民起義不斷。

  嘉慶元年,川楚陝邊境地區爆發了白蓮教起義,後波及川、楚、陝、豫、甘等省,歷時九載。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九年多的戰鬥中,佔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抗擊了滿清政府從十六個省徵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擊斃副將以下將弁四百餘名,提鎮等一、二品大員二十餘名,滿清政府耗費軍費二億兩,相當於四年的財政收入。這次起義使滿清元氣大傷,此後滿清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康熙中葉,滿清政府加劇對民眾的壓榨,迫使東南沿海廣大民眾下海謀生。

  乾隆五十九年至嘉慶十五年(1794~1810),東南沿海爆發了蔡牽在福建、浙江、廣東沿海聚眾反抗滿清統治的武裝鬥爭。

  乾隆五十九年,福建同安人蔡牽率領福建泉州、漳州一帶沿海破產漁民及無業民眾,在海上劫商自救,後以閩浙沿海為基地抗清。嘉慶七年(1802),率船隊攻廈門海口的大、小擔山,500餘眾登岸,奪炮13門。清廷命浙江水師提督李長庚赴閩造大艦30艘,鑄炮400餘門往攻。次年初,蔡牽在浙江普陀海面遭李長庚襲擊,敗退福建海面,僅餘船24艘,處境不利,遂向閩浙總督玉德詐降,又用厚金賄賂閩商更造巨艇,恢復作戰能力。九年夏,移屯臺灣海面,集大船80艘,突入福建海面,擊殺溫州總兵胡振聲,焚其戰船26艘。清廷命李長庚率閩浙水師往攻,在浙江海面擊敗蔡牽。十年冬,蔡牽欲取臺灣建立據點,聚戰船百餘艘,先攻佔臺灣淡水、鳳山(今高雄)等地,得當地民眾支持,隊伍發展至2萬餘人。蔡牽被推為鎮海王,率眾包圍臺灣府城。清廷急調廣州將軍賽衝阿為欽差大臣赴臺督辦軍務,命李長庚率水師3000渡海入臺鎮壓義軍。蔡牽沉舟鹿耳門港,阻滯清軍艦船。十一年初,李長庚分路圍堵鹿耳門及其附近港口,阻止義軍突圍。蔡牽趁海潮驟漲、沉舟漂起之際,奪航路突圍至閩、浙海面。十二年底,在廣東黑水外洋迎戰李長庚及福建水師提督張見升,受挫後僅剩大船三艘、小船十餘艘。清軍乘勝追擊,並以火攻船掛住蔡牽座船後艄,蔡牽於船尾發炮,擊殺李長庚。張見升畏怯,遂退出戰鬥。蔡牽移師遠海休整。清廷命王得祿、邱良功分任福建、浙江提督,合兵圍攻。起義軍長期作戰,傷亡甚重,內部分裂。十四年八月,蔡牽與清軍閩浙水師連續交戰於浙江漁山外洋,遭清軍圍擊,寡不敵眾,發炮自裂座船,與妻小及部眾250餘人沉海。次年,餘部1300人降清。至此,蔡牽起義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