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二戰時期:“兩個法國”鏖戰中東


  1941年,為了阻止德國獲取石油,英國和自由法國向維希法國開戰——敘黎戰役:“兩個法國”鏖戰中東

  二戰之初,法國因戰備不利而被納粹德國快速擊敗,隨後成立的維希法國政權成了德國佔領軍的傀儡,但以戴高樂為首的自由法國運動則在英國支持下堅持救亡運動。1941年,納粹德國試圖通過維希法國掌控中東石油產地。為了粉碎德國的陰謀,英國和自由法國聯手向維希法國的“委任統治地”敘利亞和黎巴嫩發起進攻,上演了一場“法蘭西內戰”。

  戰役背景

  自從1918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崩潰後,英法兩國以所謂“託管”的方式瓜分了原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中東地區,英國得到巴勒斯坦和伊拉克,而法國則控制了敘利亞和黎巴嫩。20世紀20年代,英國允許伊拉克王國獨立,但條件是接受英國的“保護”,伊拉克的石油銷售也由英國包辦,並經由法屬敘利亞和黎巴嫩港口外送。如此一來,英法在中東結成“利益共同體”。

  然而這種關係隨著二戰爆發而出現改變。1940年6月,納粹德軍進佔巴黎,新成立的法國維希政權屈膝投降,允許德軍自由進出其海外屬地。1941年4月,親納粹的伊拉克民族主義者發生反英暴動,希特勒喜出望外,立即要求維希法國關閉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石油輸出港,並計劃派兵進入敘利亞,企圖支援伊拉克反英勢力。

  面對能源命脈可能被切斷的風險,英國首相丘吉爾決定搶先拿下敘利亞和黎巴嫩。不過,在開戰前的最後一刻,丘吉爾向自由法國軍隊發出了參加行動的邀請。戴高樂在獲得英方關於“敘利亞和黎巴嫩的一切權力歸自由法國”的承諾後,下令集結在埃及(當時是英國保護國)的自由法國軍隊向敘利亞開進。

  當時敘利亞和黎巴嫩境內的維希法軍有3萬餘人,擁有151門火炮、90輛坦克和179架戰機。英法盟軍則集結了5萬大軍,擁有370門火炮、157輛坦克和大量戰機。英國海軍還擁有東地中海的制海權。

  按照英法盟軍的計劃,進攻分為3個方向:在黎巴嫩方向,由英聯邦澳大利亞第7步兵師的一個旅負責進攻,他們能得到英國艦隊的火力支援;澳大利亞第7步兵師的其他部隊向黎巴嫩的梅迪賈約姆進攻,目標是黎敘邊界上的貝卡谷地;而在敘利亞方向,自由法國部隊負責向大馬士革和霍姆斯方向進攻。

  戰役經過

  6月8日早晨,澳軍在英軍艦炮的支援下,率先在黎巴嫩貝魯特港的聖·貞德海岸登陸。與此同時,從埃及和塞浦路斯起飛的英國戰機像蜂群一樣撲向維希法軍的各個空軍基地,其中巴爾貝克、馬德加盧恩和拉亞克三大空軍基地是重點打擊目標,基地內的許多飛機在第一時間被摧毀。不過維希法軍裡面也有“強手”,僅過一天,駐巴爾貝克的維希法國空軍少校熱耶親率19架“道瓦丁”d.520戰鬥機升空,對停泊於黎巴嫩塞達港外的英軍艦隊發起攻擊,多艘英軍艦船被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