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柏林帝國的帝國大廈保衛戰


  1945年春,柏林保衛戰已經不可避免,德國的哥得哈格.海英里希中將在部署柏林防禦措施時,把國會大廈和總理府設為防禦的中心地區,但是在這個地區並沒有佈置大量的守軍和裝備,因為當時德國的兵力和裝備補給都不允許在同一地區佈置強大的防守力量,所以哥得哈格.海英里希中將在部署完防線後將剩餘的可分配的步兵化整為零,分為若干的戰鬥小隊,進行對中心地區的協防,也就是巷戰。至於國會大廈的主要防禦力量全部是由士兵自願參加的。

  當第一個蘇聯士兵在29日突破德國最後的防線來到國會大廈廣場前路時,標誌著國會大廈的戰鬥正式打響了。這時佈防在國會大廈裡的士兵有1500人左右,其中1000餘名為黨衛軍,其餘為外籍志願兵,這些黨衛軍保衛國會大廈的理由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些殊死抵抗的外籍志願兵的理由卻永遠被埋藏在了歷史的書卷中,不為人知。

  蘇軍第三突擊集團軍第79軍在29日開始了對國會大廈第一輪的衝鋒,當時第三突擊集團軍的主要目標是總理府,但是因為總理府有強大的抵抗,一些指揮員誤認為國會大廈沒有強大的防禦力量,所以組織了幾百人的部隊進行試探性的衝鋒。結果這些年輕的士兵沒有一個踏上國會大廈的廣場。

  但是這些逝去的生命並沒有喚醒蘇聯人,殘酷的巷戰讓所有的士兵都發了瘋,他們依然無所顧忌的組織人馬殺向國會大廈,經過多次衝擊,他們終於衝到了國會大廈的廣場前。復仇的意念讓蘇軍士兵不做任何休整就衝向國會大廈,他們被鮮血染紅的雙眼看不見國會大廈裡數個射擊口和窗口架設的mg42重型機槍,德國人用mg42、mg34機槍進行瘋狂的掃射,他們好象並不在乎子彈的消耗,但是後來事實證明,德國人此舉極其正確,在戰鬥的後期,這種大口徑的機槍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蘇聯人很快被德國人的機槍逼到了廣場外的街角,因為德軍的火力壓制,蘇軍的狙擊手根本不能展開對德軍機槍手的有效打擊。直至蘇軍幾輛渾身裹著“徵用”來的棉被的坦克開進廣場時,蘇軍一片歡呼,但是德國人很快還以顏色,德軍“慕欽堡”裝甲師的殘存士兵用他們最後一輛坦克和pAk40反坦克炮進行頑強的抵抗,國會大廈守軍也對著這幾輛坦克發射了數枚“鐵拳”反坦克火箭炮。蘇軍的坦克頓時被掀翻,可是,好景不長,蘇軍裝甲車不斷的湧入國會大廈附近,“慕欽堡”裝甲師在幾次消耗後,終於什麼都不剩了,最後殘存裝甲師的士兵們開始拿起輕武器和“鐵拳”反坦克火箭炮開始和蘇軍展開對射。這時,德軍陸陸續續的有撤回的黨衛軍戰鬥小隊,在蘇軍背後發起打擊,蘇軍在吃了數回虧之後,不得不在背後重新建立起防線,但是黨衛軍戰鬥小隊還是不停的滲透蘇軍的防線支援去國會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