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東漢六大家族


  東漢六大家族是指東漢早年幫助劉秀復興東漢王朝的鄧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統家族、竇融家族、馬援家族和陰氏家族。在東漢的近二百年裡,這六大家族的眾多重臣輔佐了十多代皇帝,建立了彪炳史冊的不世之功,也傳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以下是東漢六大家族的故事。

  鄧禹家族—六大家族頭子

  在東漢前期,鄧禹家族幾乎就是“皇室專業戶”。鄧禹年輕時曾在長安學習,在這裡,鄧禹結識了影響他一生的人——劉秀。

  而趁“王莽之亂”起兵的劉秀也認為鄧禹非一般人,對鄧禹提出的建議,劉秀經常言聽計從。在鄧禹等一幫大將的鼎力支持下,劉秀稱帝,隨後鄧禹被封為大司徒、酇侯。後改封高密侯,進位太傅。劉秀駕崩之後,明帝劉莊將跟隨劉秀平定天下的28位大將畫像懸掛於南宮雲臺閣,這被後世稱為“雲臺28將”,而鄧禹位列“雲臺28將”之首。

  宋代姓氏學家鄧名世、鄧椿哀父子所撰《古今勝氏書辯證》說:“自鄧氏中興後累世寵貴,凡侯29人,公2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二千擔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

  耿弇家族—三代為將的鐵血巨族

  從東漢開國到建安末,耿氏家族共出大將軍二人,將軍九人,卿十三人,娶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將、護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數十百人,成為東漢一朝之巨族,與東漢政權共存亡雲。

  梁統家族—與漢共存130年的望族

  東漢一朝,自劉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至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共十三帝計195年。劉秀建武五年(公元29年)四月,梁氏先祖梁統附漢,到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氏被涉,其間恰好130年。申梁統至梁冀,先後有七代十五人封侯。僅梁冀一門,“前後七封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二大將軍,夫人、女,食邑稱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餘卿、將、尹、校五十七人”。

  竇融家族—陰謀逼宮篡位弒帝的外戚

  竇融(公元前16~公元62)東漢初大臣。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新莽當政時,為強弩將軍司馬。竇融歷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衛尉事,兼領將作大匠。竇氏一門貴寵,前後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計,當時貴戚功臣都無法相比,竇融子孫放縱,多行不法。永平二年(公元59),從兄子竇林因罪處死,漢明帝劉莊詔令竇融歸第養病。

  且竇氏家族先後出現幾位皇后,是外戚家族的代表家族,其有一任家主竇憲蕩平北匈奴後,威名大振。不過,家族權利過大,其最後的下場很是不怎麼好的。

  馬援家族—上不了雲臺的軍事巨族

  馬援(前14—公元49年),漢族。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馬援的祖先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趙奢曾在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功勳卓著,被趙惠文王賜號為“馬服君”,自此,趙奢的後人便以馬為姓。

  漢武帝時,馬家從邯鄲移居茂凌。馬援的曾祖父馬通,漢武帝時,因功被封為重合侯,但因為他的兄長馬何羅謀反,馬通受到牽累,被殺,所以馬援的祖父、父親這兩代家境式微,地位不顯。馬援有三個哥哥,他們是馬況、馬餘、馬員。都很有才能。新莽時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三國時蜀漢將領馬超也是其後人。

  陰氏家族—東漢一等一的外戚世家

  漢光武帝劉秀對統治集團儘可能地予寬容籠絡,其中手段之一就是皇室與功臣宿將的家族聯姻,用婚姻關係來維繫政治關係,企圖藉此鞏固皇室統治,因此,東漢王朝選皇后不出竇融、鄧禹、馬援、梁統等功臣的家族之外。但劉秀這種做法適得其反,不僅沒有達到鞏固皇室的目的,而且在皇帝身邊培植了一種侵蝕皇權的強大的外戚勢力。東漢王朝自第四個皇帝和帝起,就開始了外戚專權的局勢。

  《後漢書·皇后紀》稱“外立者四帝”。外戚掌握了廢立皇帝的大權就必然是“貪孩童以久其政”。自章帝以下,所立皇帝最大不超過十七歲,最小的不過百日。皇帝幼小,皇太后就有理由援例臨朝聽政。所謂“臨朝者六後”,即是竇、鄧、閻、梁、竇、何六個皇太后臨朝聽政。皇太后將實權不是委之於父,就是託之於兄。因之與這些皇太后相聯的父兄都相繼掌握了朝廷大權。南陽陰氏在東漢可是一等一的外戚世家,漢光武帝劉秀最喜歡的女人就是南陽美女陰麗華。

  鄧禹家族:東漢六大家族之一,與皇室通婚最後被滅門

  在東漢期間,光武帝劉秀可以在這個亂世中間脫穎而出,單憑他自身的才華能力是否就可以登上皇位嗎?其實還有一種原因就是有著世大家族的背後幫助,最終得以實現“光武中興”,建立了東漢王朝。雖然說劉秀也是推出了“退功臣進文史”的政策,但是東漢的歷史上依然有著世大家族的身影,而這些世大家族中有一些家族中的權利也是儼然超越了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