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李自成擁兵百萬兵敗的原因


  大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19日,明末最大的義軍首領,大順王李自成攻陷明朝首都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殉國,輝煌一時的大明王朝滅亡。這場滅國之戰的主角李自成此時一定是意氣風發,志得意滿,以為大順王朝一定可以取代大明,君臨天下。然而,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僅僅過去了一個多月。擁兵百萬的李自成就在一片石之戰中被清兵和吳三桂聯合大敗,李自成如喪家之犬般的逃出了北京,不久就戰死於湖北九宮山。

  關於滅亡明朝,氣勢正盛的李自成為何迅速敗亡的原因,很多人都歸咎於李自成進京後所採取的縱容手下搶掠明朝官員的措施。不錯,李自成縱容部下搶掠官員的財物,搞得人心惶惶,確實是李自成敗亡的原因之一,但這不是主要的原因。看看清兵入關以後,對明朝官員的劫掠比之李自成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清軍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掩蓋了這一切。

  我個人認為,李自成之所以迅速敗亡,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李自成缺乏敏銳的戰略眼光。

  作為一個皇帝,敏銳的戰略眼光是必不可少的。李自成之所以敗亡,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戰略失誤。誠然,李自成身經百戰,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但是戰略上的錯誤是無法用戰術的勝利來彌補的。

  李自成佔洛陽,攻開封,在中原五敗明軍,佔領襄陽。然後席捲荊襄,在襄陽建立了大順政權,自稱新順王。建章立制,設百官,宣佈“三年不徵,一民不殺。”為了確定下一步的戰略方針,李自成和部下進行了商討,形成了著名的“襄陽決策。”

  在商討戰略方針的時候,李自成的部下一共提出了三個方案供李自成選擇:

  一個是牛金星提出的“先取河北,直走京師”的方案。

  一個是楊永裕提出的“先取金陵,斷明朝漕運,再事北伐”的方案。樂文小說網

  一個是顧君恩提出的“先據留京,勢居下流,難濟大事,其策失之緩。直搗京師,萬一不勝,退無所歸,其策失之急。不如先取關中,為元帥桑梓之邦,建國立業,然後旁略三邊,資其兵力,攻取山西,後向京師,進退有餘。方為全策。”

  最後,李自成採取了顧君恩的建議,先取關中,再攻山西,佔領北京的策略。不久,李自成殲滅從陝西來攻的孫傳庭部,順勢攻佔關中。然後改西安為西京,定國號西京。接下來出兵山西,佔領北京,滅亡了明朝。

  其實三個決策中,唯一正確的就是第二個,先取金陵,搶佔東南半壁。這是因為,李自成沒有自己穩固的根據地,主要依靠搶掠來維持自己的軍隊,也就是所謂的“流寇”,而李自成為了爭取民心,他四處傳說“迎闖王,不納糧。”這也就意味著李自成只能通過劫掠官員富戶來維持巨大的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