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揭秘南朝第一帝劉裕的傳奇人生


  辛棄疾的詩詞有這麼一句:“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說到劉裕,很多人可能會想不起他是誰,但提到他的小名字——寄奴,很多人都知道。

  東晉末年,皇族內部(司馬道子與孝武帝),士族之間,為了爭奪權力,不擇手段。門閥士族的相互攻訐,嚴重內耗,導致他們逐漸走向了衰敗。士族的衰朽,給了寒門一個機會,一個可以取代士族的機會。而劉裕就是那個成功抓住機會的人。

  劉裕出生於京口,自幼貧困,之後投身北府軍,而北府軍正是其成功的關鍵所在。

  劉裕有著出色的政治和軍事能力,在政治上,他抑制門閥士族,重用寒門,減輕賦稅,讓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軍事上,他對內平定孫恩起義,消滅多個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

  下面我們將深入分析劉裕的事蹟

  早年經歷

  公元363年4月16號(東晉哀帝興寧元年),劉裕出生在晉陵郡的丹徒縣,母親生出他之後就因病去世,而父親因不堪重負則打算丟棄他,好在劉裕命大,被人收養。劉裕十分孝順自己的養母,他常常出去捕魚、砍柴、賣草鞋等等掙錢,幫養母減輕家庭負擔。由於家庭很貧窮,也沒錢讀書,劉裕大字不識幾個,但其能力突出,當時出身琅琊王氏的王謐就十分敬重他,更曾向他說:“你應當會成為一代英雄。”

  投戎建功

  劉裕後從軍,成為北府軍將領冠軍將軍孫無終的司馬。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孫恩在會稽(今浙江紹興)起兵反晉,東南八郡紛起響應,朝野震驚。晉廷忙派衛將軍謝琰、前將軍劉牢之前往鎮壓。或因孫無終的薦舉,劉裕轉入劉牢之的麾下,擔任參軍。而劉牢之正是東晉末年北府軍的實際掌控者。

  在轉戰三吳的幾年中,劉裕屢充先鋒,每戰挫敵,其軍事幹略得到初步顯露。他不僅作戰勇猛,披堅執銳,衝鋒陷陣,且指揮有方,富有智謀,善於以少勝多。當時諸將縱兵暴掠,塗炭百姓,獨有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他率水軍繼續追討孫恩,迫使其投海而死。

  匡輔晉室

  孫恩起兵,消耗了晉廷兵力,造成京防空虛,這給盤踞長江上游軍事重鎮荊州、虎視三吳、伺機而動的桓玄以可乘之機。之後桓玄攻入建康,殺司馬元顯,收奪劉牢之兵權,以其堂兄桓修代之。劉牢之懼禍而逃,後自縊身亡。劉裕審時度勢,暫投桓玄以行韜晦。由於劉裕屢建軍功,於北府舊部中頗有聲望,故桓玄也不敢小視他,任命他為中兵參軍。

  桓玄稱帝后為消除隱患,欲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殺北府兵舊將,北府軍幾乎遭到滅頂之災。正在桓玄盤算之際,劉裕也在暗中和北府兵殘餘兵將聯絡,伺機反攻桓玄。元興三年(404年)二月,劉裕以打獵為名,聚集北府兵殘餘兵將一千七百餘人,在京口舉兵起義,殲滅了桓楚在此的兵力,殺死桓修。接著,眾人推劉裕為盟主,傳檄四方,各地紛起響應。

  劉裕在進建康城後,派諸將追斬桓玄,晉安帝在江陵復位。然而,桓氏勢力仍在荊州盤踞,並反攻江陵。直至義熙元年(405年),晉軍才再收復江陵,驅逐當地桓氏勢力,並迎安帝返回建康。不久,劉裕還鎮丹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