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石龍對石虎,買盡成都府!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這首明末童謠因為江口沉銀古戰場遺址的發掘而廣為傳播。

  相傳在石龍與石虎相對之處,有張獻忠當年在彭山江口鎮留下的無盡寶藏。2017年開始的水下考古發掘收穫頗豐,證明傳說非虛。

  然而,在成都地區流傳著另一個版本:

  “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個成都府”。

  在這首“尋銀訣”裡,“尋銀”的標識也由石龍、石虎變成了石牛、石鼓。

  開始我查看資料的時候還以為是史料信息錯誤,或者是我自己眼花。

  這首童謠,被認為點出了張獻忠藏寶之地,在成都已流傳了300多年。

  但如今,“江口沉銀遺址”已被找到,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

  同時三萬餘件出水文物讓人堅信,這裡就是張獻忠的藏寶之地。

  隨著2017年的一場考古發掘,考古學家偶然發現了這批寶藏的所在,正式揭開了“沉銀寶藏”的神秘面紗。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張獻忠與他的“沉銀寶藏”的傳說。

  明末起義,征戰中原

  公元1606年,張獻忠出生在陝西省定邊縣。史書上對張獻忠早年經歷描述的少之又少,只記載了他是捕快出身,其他有關身份的信息基本上沒有見諸紙端。

  但是有一條不惹人注意的記載極其重要:張獻忠有次不願和領導同流合汙,遭到領導陷害,成了替罪的死刑犯,後被友人從牢獄之中救出,因此張獻忠對朝廷的腐敗恨之入骨,這也是他為什麼要發動起義的誘因之一。

  明朝後期,由於宦官當政,朝廷日益腐敗,到了萬曆年間,經歷“萬曆三大徵”的明王朝變得腐朽不堪,搖搖欲墜。

  天啟末年,陝西發生了極為嚴重的旱災。這場災難導致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史書記載“陝境內餓殍遍地”,慘不忍睹。但是,由於朝廷的腐敗加上陝西地方官的不作為,活下來的百姓生存得更加困難。於是官逼民反,陝西各地爆發了多處起義,史稱“陝北暴動”。

  本就對朝廷恨之入骨的張獻忠見到腐敗的朝廷變本加厲的剝削百姓,也參加了起義。他於公元1630年在老家定邊縣組織了幾百人的起義隊伍,加入了義軍首領王嘉胤。

  在隨後對明軍的作戰中,張獻忠因為性格果敢,作戰勇猛,所以在起義軍中被稱為“軍中黃虎”,這也讓王嘉胤對他另眼相看。

  再後來,由於張獻忠年幼的時候讀過書,當過捕快,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因此王嘉胤破格提拔張獻忠為“營將”,統領王嘉胤麾下“三十六營”中的三個大營,成為了王嘉胤手下的心腹大將。

  據《明史》記載,張獻忠隨著王嘉胤轉戰陝西、河南、安徽、山西、湖廣和四川等多個地區,立下了赫赫戰功。在這個過程中,張獻忠也把自己手下幾千人的隊伍擴展到了近十萬,成為了王嘉胤麾下最強大的部隊,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張獻忠個人的野心開始慢慢膨脹。

  可惜好景不長,公元1631年,最強的義軍首領王嘉胤遭到了手下的反叛,被誅殺在自己的大帳中,王嘉胤的義軍隨即支離破碎。張獻忠無奈,只好率部投奔另一個義軍首領高迎祥。

  公元1634年,張獻忠奉高迎祥之命,率領義軍往西攻佔明王朝的地盤——四川地區。但是由於張獻忠剛投奔高迎祥,高迎祥對他還不是很放心,於是他奪走了張獻忠本部精兵的指揮權,只給了張獻忠一些老弱病殘的部隊,這讓張獻忠的西征變得格外艱難。

  在明朝著名女將秦良玉與兒子馬祥麟的圍攻下,張獻忠敗走重慶,部隊死傷殆盡。無奈,張獻忠只能率領殘部逃亡至湖北,這也宣告他的第一次西征以慘敗告終。

  公元1635年,當時的各路起義軍中了明王朝的誘敵之計,被明軍包圍在河南地區,於是各路起義軍的首領在滎陽舉行了著名的“滎陽會”。

  起義軍首領李自成提出“分兵破之”的戰略,得到了其他首領的一致贊同。於是張獻忠在高迎祥的帶領下,一路向東挺進,以求突破明王朝的包圍圈。

  李自成提出的戰略構思果然奏效,張獻忠所率領的部隊一路向東所向披靡,幾乎無人能敵,不光衝出了明軍的包圍圈,還一鼓作氣打到了明王朝的中都——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府。

  很快鳳陽府就被張獻忠攻下,他還掘了明王朝老朱家的祖墳,此舉讓張獻忠在當時名聲大振。

  張獻忠並沒有在鳳陽府逗留,而是繼續轉戰,接連攻克安慶、廬州、和州等地,肆虐了安徽和江蘇的大片地區,接著轉頭向西拿下了霍山、英超山,並在湖北境內和義軍首領馬守應會師麻城。樂文小說網

  之後,張獻忠又從麻城南下入寇湖南地區,在湖南征戰一番後揮師北上打入關中,後又由商洛打回陝西。此番張獻忠征戰路途多達千里之遠,戰法忽東忽西,完全讓明軍摸不著頭腦。張獻忠在橫行千里的同時還能重創明軍,難怪有人說張獻忠是明末起義軍裡最強的將領。

  後來由於起義軍內部不和,經常爆發火併,給了明軍可乘之機,張獻忠的直屬領導高迎祥被殺,而張獻忠為了保全性命,暫時接受了明王朝的招安。正是此次招安,給了張獻忠再次舉起義旗的契機。

  坐斷西南,稱帝登基

  其實在投降明軍之前,張獻忠就為日後再舉義旗做了準備:他把自己麾下數萬將士借“遣散”之名散佈在中原各處,好日後再次起義時隨時響應他。因此張獻忠投降明軍的時候,麾下部隊僅僅一兩千人。

  而此時明軍內部也犯了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看張獻忠投降時部隊人數這麼少,認為張獻忠日後不成大器,對張獻忠不屑一顧,因此讓張獻忠有了充足的發展時間。

  公元1639年,張獻忠在湖北谷城再次高舉義旗反叛明王朝,並且大開糧倉救濟周邊的百姓。此舉得到了周圍數十萬百姓的擁戴和追隨。不光如此,張獻忠還把谷城以及周邊城縣官吏貪汙的證據寫在了城牆上,讓百姓們看清了明王朝的腐敗,此舉也讓百姓更加擁戴張獻忠。

  張獻忠的再舉義旗也得到了其他義軍的快速響應,義軍首領羅汝才、馬守應等紛紛率部前往谷城與張獻忠匯合,遠在河北的李自成也率領部隊重整旗鼓,各地蜂擁的義軍再次讓本就腐朽不堪的明王朝變得搖搖欲墜。

  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張獻忠的起義軍固然強大,但一時間仍舊不是明軍的對手。公元1640年,張獻忠在湖北被明朝名將左良玉擊敗,只得率部向西突圍。

  一番血戰之後,張獻忠部隊雖然突圍成功,但是剛到四川地界就遭到了湖廣、四川、陝西等多方面明軍的圍攻,張獻忠的部隊死傷慘重,被明軍包圍在興安城,局勢危在旦夕。

  就在此時,張獻忠聽從了謀士的建議,派人帶重金賄賂左良玉並說道:古人云“養寇自重”,正是由於我張獻忠的存在,才讓你左良玉掌兵權,一旦我死了,你也離死不遠了。

  左良玉聽從張獻忠的話放鬆了警惕,而張獻忠則乘機率部成功突圍,一路向西,正式進入四川。

  四川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張獻忠進入四川之後得到了難得的喘息機會。經過半年多的發展,張獻忠的勢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與發展,而川外的湖廣、中原地區仍舊戰亂頻繁,張獻忠認為此時是出川打擊明軍的大好機會,於是在公元1641年揮師出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