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大名鼎鼎的曾國藩曾經也是“北漂”


  大名鼎鼎的曾國藩曾經也是個北漂?

  據統計,十三年間,曾國藩總計搬家八次,其中僅道光二十年就換了五次住處。總的趨勢是居住條件越來越好,租金也從月租四千文到八千文、十千文直至三十千文,不斷上漲。

  清代京官租房總體情況:沒住房補貼,租房要體面

  清代京官在住房問題上不享有補貼。

  除了個別人享有皇帝的賜第外,京官解決住房問題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自建或者自購。二是租房。

  租房更適合大多數漢族京官的生活狀況。因為京官流動性很大,不斷有人升轉外放,或年邁返籍;又經常有父母去世、須回籍守制者,在北京一住數十年的人不多。另外,北京有大量會館和民居房屋常年專事出租。從供需兩方面來看,租房都是最佳的選擇。

  京官租房的第一個特點是要求住宅表面的體面;第二是週轉率高,其中一個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三年一度的會試,使外城的房屋租主保持著週期性的流動;再次,京官租房集中於宣南即宣武門外地區,特別是宣武門外大街兩側以及菜市口的南部。

  講究風水,繩匠衚衕成官員“旺地”

  第個四特點是傳統時代官員多迷信,選擇住房時多講究風水。考察京官居住史,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位於菜市口大街的繩匠衚衕(1949年後名菜市口衚衕,1965年改名為菜市口衚衕。1998年拓寬南北馬路,菜市口衚衕消失),居然住過清代史上三十餘位重要人物。

  清中前期的徐乾學、洪亮吉、畢沅、陳元龍等都曾寓居於此,晚清這裡更是名人薈萃:同治的帝師、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李鴻藻住過菜市口衚衕7—11號;左宗棠住過16號;龔自珍1819年在菜市口衚衕“休寧會館”住過;“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住在29號;蔡元培於光緒年間任翰林院編修時也住過菜市口衚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