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因“菩薩心腸”而活活餓死的梁武帝


  梁武帝,名蕭衍(464一549年),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是南梁朝的開國皇帝。他博學能文,精通音樂、書法,在年輕時曾與謝眺、沈約等名士一起被譽為“竟陵八友”,是當時文化界的名人。

  登上帝位後,他在執政前期曾創造了良好的業績。他矯正前朝的諸種弊端,鼓勵學術,減輕人民負擔,勤政愛民,虛心傾聽民間的呼聲,使國家一度政局穩定,國庫充足,文化繁榮。

  由於深受佛教的影響,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近乎苦行僧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據史書記載,他是一位徹底的素食主義者,在重大的祭祀和宴會場合也禁止食肉,甚至每天只吃一頓粗米飯;他穿的是布衣,床上掛的是用木棉做的黑帳子,被子幾年才更換一次;他還不飲酒、不聽音樂、不近女色,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儉樸的皇帝。

  不過到後來,這位皇帝在宗教信仰方面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作為一名狂熱的佛教徒,梁武帝在位期間花費大量公款,興建了大量佛寺。

  公元519年,他在寺院受菩薩戒,從此被稱為“菩薩皇帝”。

  更荒唐的是,為了顯示自己對佛祖的虔誠,公元527年,身為一國之君的梁武帝到同泰寺做法事時,竟突發奇想地宣稱要捨身於此,甘為寺奴。

  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讓他趕緊回宮,群臣只好按他的旨意籌集了一萬萬錢將他“贖”回。四天後,心滿意足的梁武帝才還俗返朝。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將國家大事視同兒戲的他後來又曾三次上演了同樣的鬧劇,逼得大臣們只好每次都花費一萬萬錢為他贖身。

  梁武帝標榜自己是“菩薩皇帝”,卻因其個人喜好而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當菩提達摩大師前來拜訪時,梁武帝問道:“朕即位以來,廣造佛寺、整理經文、超度眾生,可不可以算是有功德呢?”不料後者直言道:“這算不上什麼功德,佛家主張罪福並舍、空有兼忘,反對有為之善。”

  縱容親小無法度

  在梁武帝所處的時代,很多王朝都發生過皇室內部骨肉相殘、導致國破家亡的悲劇。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頭頂“菩薩皇帝”光環的梁武帝決心以一種非常“另類”的方式維繫皇室的團結。於是,他對皇室成員處處縱容,即使這些人威脅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也格外寬容,簡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梁武帝有個六弟叫蕭宏,被封為臨川王,腐敗墮落、無惡不作,但因受到皇帝哥哥的嬌縱,卻總能逃脫懲罰。公元506年,梁武帝派蕭宏率軍與魏國打仗,由於蕭宏的臨陣退縮,梁軍慘敗。梁武帝竟沒有絲毫責備他,反而體貼入微地安慰他,並在一年後對其加官進爵。蕭宏有個小舅子叫吳法壽,仗著自己是臨川王的內弟,到處橫行不法。有一次,吳法壽因搶奪民財並持械殺人而受到官府通緝,蕭宏公開出麵包庇。官司打到梁武帝那裡,有大臣強烈要求追究蕭宏的責任,梁武帝當時雖被迫罷免了他的官職,但很快又將其官復原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