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往昔輝煌的隋唐大運河


  隋朝大運河

  中國大運河,這個名字,仔細劃分,下面有兩個系統:一個叫京杭大運河,另一個叫隋唐大運河。它們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運河,時間不同,地理不同,總之,雖然都叫大運河,但基本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系統。

  迄今為止,許多人都弄不懂,一提中國大運河,就以為是京杭大運河,根本不知道還有一個什麼隋唐大運河。

  這就需要細細地剖析和介紹了。

  隋煬帝是個了不起的帝王

  僅拿大運河來說,完全可以為隋煬帝翻案。

  過去,史書上,還有大量約定俗成的固定看法,都把隋煬帝界定為一個很壞的統治者,說他勞民傷財,窮兵黷武,揮霍無度,很快把國家掏空了,隋朝遂成了十分短命的朝代,曇花一現。罪魁禍首認定就是這位隋煬帝。

  但是,有了大運河,情況完全變了樣。

  隋煬帝稱帝在公元605年,自其父隋文帝楊堅手中繼位,至617年,在位12年。他在位期間做了一件大事,就是舉全國之力挖鑿大運河,這是他的雄才大略,為國家為民族為歷史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業,立下了不朽的偉績。

  現在看來,隋煬帝的大運河,起碼在歷史上有以下六大功勞:

  第一,溝通了中國大地的東西南北,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會貫通和大一統。

  在古代,陸路長途遷移,只能靠騎馬、坐牛車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動十分艱難和緩慢。但是人類早就有認識,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過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載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許多。

  把人和物放在船上,或人劃,或揚帆,或做水閘提升下降,可以日行數十里甚至百里,真是一種人類行為的飛躍。

  船大,可運兵,可運馬,可運糧食,可運草料,可運煤炭,可運石材,花樣多了,大大拓寬了人類的活動空間,以致可以組織起有效的大規模的國家行為。不過,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東,南北則不行。

  隋煬帝決定挖鑿南北大運河,乾脆把東西南北都用水連起來,組成水網,把幾大自然水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變成一個大水系,豈不是一盤大活棋?

  有了大運河,他可以把整個中國國土真正地完整地納入自己的王權範圍,宛如揣在自己的懷中,牢牢地屬於自己。在過去的歷史上,還沒有一位帝王這麼做過。這是空前的。

  第二,一下子誕生了幾十座沿河的繁榮城市。先有河,後有城鎮,後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純屬拔地而起,這不得了。大城,意味著人口的相對集中,意味著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運輸的,有搞搬運的,有收稅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倉儲的,有搞貨物集散的,有做買賣的,有旅店,有飯店,有美人街,有唱戲娛樂的,還有學校一類的機構,總之,越聚越多,名氣也越傳越遠,終成氣候,在歷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大運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

  第三,隋代大運河造就了揚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陽、開封)、北京(含天津)這樣三大世界都市。揚州是大運河的起點,西安是中點,北京是終點。大運河把這三點造就成了規模宏大的在中國歷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都市,或是首都,或是經濟大城市,成為全國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影響既深且遠。

  第四,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北方,帶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遊牧文化、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帶到了中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互補化和共繁化。

  第五,幾大水系的串通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與交流以及中外的國際交流。大運河彷彿為絲綢之路接上了手腳,一方面把地中海周邊和中亞的文化和中國內陸的文化鏈接了起來,輻射開來,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鏈接了起來,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此兩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運河的挖鑿而在後代大放異彩,結出具有深遠影響的豐碩成果。

  第六,隋煬帝大運河迎來了唐代的貞觀盛世,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礎。隋朝雖短,可是換來了唐朝的長治和極盛。隋代大運河基礎打得好,唐朝在政策上稍做調整,立刻結出好果,無意中為辯證法的勝利增添了輝煌的一例。

  看來,隋煬帝的案是翻得有理,勢在必翻了,有大運河為他作證。

  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如果說,京杭大運河是一半乾涸,一半有水,那麼,隋唐大運河則是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此話怎講?

  隋朝的首都是西都長安、東都洛陽,修運河由揚州出發,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經河南的東北部,入黃河流域,到達洛陽,此為下半部;然後向東北走,經河北東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為上半部,合起來整體上走“之”字。

  隋運河始建於公元605年,用360萬民工挖通濟渠,連接黃河淮河,同年又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接淮河長江,構成下半段。三年後,用河北民工百萬餘,挖永濟渠,到北京南,構成上半段。又過兩年,重開江南運河,直抵餘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餘萬民工,費時六年,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2700公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這條運河運營了五百多年,歷經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運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後,在北京建都,將大運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陽、西安,縮短了九百多公里,又運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