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擁有相似命運的她們


  說起鄧麗君,許多人就會想起她那讓無數人迷醉傾倒的“靡靡之音”。因此,有人就認為鄧麗君是首唱“靡靡之音”的女藝人。

  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晚唐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靡靡之音”了,而讓這“靡靡之音”走紅大江南北的是當時的一位名叫劉採春的流行歌手。

  劉採春,祖籍淮安,後隨丈夫周季崇組成家庭戲班到江南越州一帶演出,聲名遠播。她擅長參軍戲,又會唱歌,深受唐代大詩人元稹的賞識,曾寫詩讚她“言辭雅綽風流足,舉止低迴秀媚多。”可見她在當時是一名很有影響的女藝人。

  晚唐時期,劉採春以靡靡之音,紅遍江南。當時吳越一帶,只要劉採春上臺唱曲,“閨婦、行人莫不漣泣”,可見其流行程度。猶如二十年代八十年代的鄧麗君,大街小巷只要《甜蜜蜜》響起,就有人跟著哼唱。當時劉採春擅長參軍戲,就是唐代盛行的一種滑稽戲,有點類似於今日的相聲,最開始由兩人搭檔,一人揶揄戲耍另一人,如一個逗哏,一個捧哏。後來演變成多人合演,也有了女演員的參與。劉採春三人組成一個家庭戲班,四處走穴。

  除了善長參軍戲外,劉採春歌唱得尤其好。據說她有夜鶯般的嗓子,“歌聲徹雲”,或許果真繞樑三日而不絕。元稹說她“選詞能唱《望夫歌》”。

  《望夫歌》就是《囉嗊曲》。據方以智《通雅·樂曲》中說:“囉嗊猶來羅。”“來羅”有盼望遠行人回來之意。這個《曲》是她的代表歌曲,相當於“來羅”,有盼望遠行人回來之意,可見是抒發離愁的感傷之歌。《全唐詩》收錄了六首《曲》:

  其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載兒夫婿去,經歲又經年。”

  其二:“借問東園柳,枯來得幾年?自無枝葉分,莫怨太陽偏。”xしewen.com

  其三:“莫作商人婦,金釵當卜錢。朝朝江口望,錯認幾人船!”

  其四:“那年離別日,只道住桐廬。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

  其五:“昨日勝今日,今年老去年。黃河清有日,白髮黑無緣。”

  其六:“昨日北風寒,牽船浦裡安。潮來打纜斷,搖櫓始知難。”

  據說這些當時的流行歌曲辭意真切,聲調悽苦,用囉嗊曲演唱的《望夫歌》,尤其適合商人口味,在商業發達、商人聚居的江浙一帶風靡一時。這些歌詞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商人長年在外奔波的辛勞,更傾訴了那些在家留守的商人婦的無限離愁別恨。因此,劉採春的表演很能感動市民觀眾,每當她唱起《望夫歌》,婦女與商旅莫不悽然下淚。因此元稹在《贈劉採春》一詩中說她,“更有惱人腸斷處,選詞能唱望夫歌。”只可惜這歌聲無法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