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抗日戰爭時期的德國曾任調和中介


  抗日戰爭初期的德國曾經多次調和中日,以避免盟國日本陷入中日戰爭泥潭,難以對蘇聯進行有效的軍事制約。其中的詳細內容過程就由我緩緩道來。

  根據德國外交部檔案,1937年10月下旬,希特勒密令德國駐日大使狄克遜向日本外相廣田探詢日本所希望的中日和平條件。

  當時上海淞滬會戰還未結束,上海尚未完全陷落,日軍在上海作戰傷亡重大,廣田提出了四個條件:(1)中國承認“滿洲國”;(2)華北特殊化;(3)中日共同防共;(4)中日經濟提攜。

  10月30日,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奉命拜訪國民黨政府外交部次長陳介,勸告中國政府與日本講和,並表示德國願意居間調停。他還威脅地說:“九國公約國會議不會產生有利於中國的結果,而中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乃是大錯特錯,希望中國政府能夠改變這個政策。”

  11月3日,也就是日軍在金山衛登陸的前兩天,狄克遜再度會晤廣田時,廣田因日軍在上海作已佔優勢而增加了內蒙自治、華北建立非軍事區、以親日派為華北行政長官的三個條件。

  陶德曼奉命將這些條件傳達給了蔣介石。蔣對德國出任調停表示感謝,並且反問陶德曼對此有何意見。陶德曼這些條件可以作為中日談判的基礎。蔣介石向陶德曼講了一句真心話:“如果接受日本的這些條件,中國政府必將無以立足,而共產黨起而當政,對日本也是不利的。”

  稍停,蔣介石又作了補充說明:“目前九國的公約國正在比利時開會,可望覓取和平途徑,暫時難於正式承認日本的要求。”陶德曼對蔣的答覆非常不滿。與此同時,希特勒還通過德國顧問福根,用蔣的話反對來威脅蔣說:“如果戰爭拖延下去,中國經濟一定會崩潰,共產黨一定會取國民黨的政權而代之。”

  以上情況,說明蔣介石在事實上可以默認放棄東北領土和華北主權,只要不用公開的條約形式公佈出來。而德國熱心於調停中日戰爭,根本不是幫助中國,而是為它的盟國日本釜底抽薪,壓迫中國投降。

  九國公約國會議從11月3日開到11月5日,僅僅通過了一項空洞無物的決議:譴責日本企圖以武力改變中國現狀的政策。日本對此視若無睹,在佔領上海後,繼續向南京進攻。11月28日,陶德曼在上海建議再作一次中日和平的努力。12月1日,德國外長牛賴特勸告中國駐德大使程天放:“中國已無法轉敗為勝,而時間對中國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