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波斯君主向大唐尋求“政治避難”?


  公元651年,波斯帝國(伊朗舊稱)遭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侵襲,京城泰西封(今伊拉克巴格達南城)淪陷,波斯國王伊嗣俊殉難。伊嗣俊的兒子、也就是帝國的王儲卑路斯“火線繼位”,一邊率殘軍退守抵抗,一邊求助“國際干涉”。卑路斯首先退守到了吐火羅(今阿富汗一帶),在吐火羅人幫助下,一度收復了邊疆失地。然而,好景不長,在阿拉伯帝國的瘋狂反攻下,卑路斯和吐火羅人難以招架,於是他們聯合向外求援,卑路斯提出到大唐“政治避難”。國破家亡,波斯君主最後關頭為何向大唐尋求“政治避難”?xièwèn.com

  史學家多是從軍事實力對比分析原因。公元7世紀,世界只有兩個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那就是大唐與大食(阿拉伯帝國)。兩國爭奪的焦點就是現在的中亞與西亞。大唐帝國曾與阿拉伯帝國大小爭戰20餘次,大唐軍隊“勝多負少”。所以,當時西域各國,也就是中亞和西亞地區,政治流亡者首先想到去中國避難。從軍事力量的對比上,只有大唐帝國能抵制大食的東進。其他中亞諸國,包括東羅馬帝國,根本罩不住流亡政權。當然,這類分析也是不錯的,但顯然不夠全面。這裡,除了不可或缺的軍事原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往往被忽略了,那就是世界“正統”地位。

  無論是東羅馬帝國,還是波斯帝國、西亞諸國,甚至阿拉伯帝國眼中,大唐帝國無疑是佔據“世界主體文明”的國家。這主要有兩個標誌:一是佔據政治文明制高點;二是擁有她主導的、高舉國際正義旗幟、具有軍事幹涉能力的國際組織——天可汗。從政體的先進性和影響力而論,唐均堪稱世界領先。是時,和中國保持“政治交往”的國家多達七十多個。大唐政治,可謂紅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