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唯一被真正冊封為王的宦官


  在公元1127年上演的巨型歷史悲劇中,有一個介乎喜劇與悲劇之間的角色特別引人注目。他就是童貫。

  半年前,他已經被皇帝下令處死。當時和後來的人們普遍認為,他是公元1127年悲劇的主要製造者,即便死上一百次,也不足以贖回他的罪惡。因此,在後來的歷朝歷代裡,一提起他的名字,常常會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起舞臺上的大花臉,或者鼻樑上塗抹著一大塊白粉的角色們。

  事實上,童貫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一生中,開創了幾項中國歷史之“最”,肯定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迄今無人能夠打破的記錄,並且可能會永遠保持下去。這幾項紀錄是:

  中國歷史上握兵時間最長的宦官;

  中國歷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宦官;

  中國歷史上獲得爵位最高的宦官;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代表國家出使的宦官;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冊封為王的宦官。

  史書記載,此人身材高大魁偉,皮骨強勁如鐵,雙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頤下生著鬍鬚,一眼望去,陽剛之氣十足,不像是閹割後的宦官。這可能和他年近20歲才淨身有關。

  據說,童貫為人有度量,能疏財,出手相當慷慨大方,很像《水滸傳》上同時代那些仗義疏財的好漢。只是,他仗義與疏財的對象具有極強的選擇性,後宮妃嬪、宦官、宮女、能夠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近臣等等,時不時可以從他那兒得到不少好處。

  因此,皇帝耳邊經常可以聽到關於他的好話,好評如潮。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陽剛外形的人,卻性情乖巧,心細如髮,對皇帝的心理極具洞察力,每每能夠事先預知皇帝的興趣意圖,於是說話做事很少荒腔野板,從而大得歡心。

  童貫淨身入宮時,是拜在同鄉、前輩宦官李憲門下作徒弟。這位李憲是神宗朝的著名宦官,在西北邊境上擔任監軍多年,頗有些戰功。童貫讀過4年私塾,有些經文根底,跟隨李憲出入前線,又打下了軍事上的根基,很有點能文能武的味道。加上他曾經十次深入西北,對當地的山川形勢相當瞭解。這使他在宦官中很不尋常。不過,看起來李憲對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提拔照顧,致使童貫進宮20餘年,始終沒有出人頭地。如果不是趙佶這種性情的人做了皇帝,或者換句話說,如果神宗皇帝能多活20年的話,他說不定會默默無聞地老死在皇宮裡。

  從時間上推算,徽宗入繼大寶時,童貫已經48歲。這個年齡,正是人生經驗、閱歷、精力臻於巔峰之際。徽宗以內廷供奉官的名義,派他到杭州設明金局收羅文玩字畫,第一次為他打開了上升的通道。一般說來,內廷供奉官大體相當於皇宮的採購供應處長,並不是一個多高的職位,卻是一個很有油水的肥差。童貫沒有滿足於撈取好處,他對這次機會的利用,稱得上老謀深算,意味深長。

  在杭州,童貫與貶居此地的蔡京交往密切,朝夕相處。據說蔡京很巴結,將自己珍藏的王右軍的字,給了童貫,又幫助他把杭州民間收藏的幾件珍品字畫器玩弄到了手。這些工作成績,令皇帝十分驚喜,從而開始對童貫另眼相看。而且,更關鍵的是,蔡京與童貫結下了彼此援引的深厚友誼。

  此次杭州之行,童貫特別熱心地按照自己對皇帝的理解,指點蔡京創作了一批深受喜愛的書畫作品,經過童貫源源不斷地送到皇帝手中。回京後,他又出手極為豪爽地向宮中妃嬪、曾經預言趙佶能夠當皇帝的道士、皇帝身邊的近臣和另外深得皇帝信任的宦官梁師成之屬饋贈厚禮,為蔡京回京打通了關節。

  當時,據說童貫的幾個心腹徒弟十分困惑,不明白師傅為何如此熱心地幫助一個貶居外地的倒黴蛋兒。

  童貫告訴他們:“現任的宰相沒有人拿我們放在眼裡,巴結起來即便不是沒有可能,也會極其費勁。如果看準了,通過我們自己的力量,扶起來一個宰相,那就完全不同了。”

  事實證明,童貫燒冷灶的眼力與功力全部超一流。不到一年,蔡京便三級跳似的坐到宰相的位子上了。這一點對於童貫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