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古代我國四次大規模移民日本的真相


  從先秦時代開始,就不斷有大陸移民進入日本列島。最早用文字撰述的日本史籍《古事記》、《日本書紀》中,把外來移民稱之為“漢人”、“新漢人”、“吳人”、“唐人”、“歸化人”等。

  大陸移民移居日本列島的主要可分為四個時期,即秦漢時代——發軔期;魏晉南北朝時代——高潮期;隋唐時代——持續期;宋明時代——終結期。其中也不乏日本朝廷為吸收先進文化,引進技術人才,多次遣使至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尋覓、勸誘漢人來日等,種種因素推動了大陸移民的赴日高潮。

  第一次是在秦漢時期(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

  其間流傳最廣的就是發生在秦始皇時期的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在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始皇二十八年:“齊人徐(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那麼,徐福求藥尋仙最後去了哪兒呢?

  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徐福最後到達“平原廣澤”之地,竟“止王不來。”據說,這“平原廣澤”是今天日本的九州。在日本學術界,研究徐福事蹟的學術團體、學者和專家有很多,也有很多研究徐福事蹟的文章、著作和專著,都確認了徐福到達並開發日本事實,徐福至今也仍受到日本民眾的尊崇與愛戴。

  不管徐福的傳說到底怎樣,但是有一個事實是毋庸置疑的,即在秦漢年間,就開始有中國人大量移居日本。

  首先在秦始皇的鐵騎橫掃六國時。舊燕國和齊國民眾為逃避戰亂,分兩路逃亡日本:北路是燕國人由東北到朝鮮半島再渡海到日本,南路是山東半島的齊國人直接渡海赴日本。

  其次是在西漢武帝時期。元封三年(前108),漢武帝滅衛氏朝鮮政權,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置樂浪等四郡。大量漢族人民隨之移居四郡,其中有一部分不斷往半島南部遷移,直至跨海到達日本。

  再次是東漢時期。此時中日之間終於建立了正式的官方聯繫。

  據《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公元57年,倭奴國來朝,漢光武帝劉秀封倭奴酋首為國王,並賞“漢倭奴國王”金印一枚。1784年,倭奴國內發現“漢倭奴國王”五字金印一枚,證明了記載的可靠。另據日本史籍也有關於此事的記載。這個時候開始,就有一部分漢朝皇室成員(劉氏)因出使、避難等原因開始渡海來到日本。西文首氏(王氏)也有人到達了日本。

  第二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到6世紀)。

  在四世紀末和五世紀初以及五世紀末,中原人民為躲避戰亂,大規模遷徙日本群島,形成兩次日本史書稱之為“歸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禍根是由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所引發的百年內戰(史稱“五胡亂華”),長期極其殘酷的民族仇殺使大陸漢族人,尤其是中原的衣冠望族不堪忍受,開始了向四周大規模遷徙的浪潮:主要是南遷江南,其次是由東北逃向朝鮮半島,南北兩路難民都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最後去了日本。

  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等日本早期史書中,對這段時間大量來自大陸的歸化人到達日本有著非常詳盡的記載。在日本文書中常被提到的漢族“歸化人”的代表,有弓月君(秦氏)、東漢直(劉氏)、西文首(王氏)等人。他們大都是來自朝鮮半島的漢族“歸化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些人常常自稱為秦始皇或漢高祖的後裔。

  例如,弓月君及其所率領的秦人,自稱為秦始皇的後裔;阿知使主及其兒子都加使主率領的漢人,自稱為漢靈帝的後裔;身狹村主青又自稱為吳孫權的後裔;再晚些如司馬達止等則自稱為南朝司馬氏的後裔等等。

  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應神紀所載,大約在四世紀初弓月君率其部民一百二十縣(或一百二十七縣)歸化日本。這是後來被稱作秦氏一族的來源。

  到雄略紀時(即倭王武時代,大約在五世紀後半),收集秦氏遺族,共得九十二部一萬八千六百人,賜其首領名為酒公。秦氏一族在長期的養蠶制絲業、農田水利和土木工程的生產活動中,逐漸蓄積財富,變為具有實力的地方豪族,成為倭王的得力官吏,形成地域集團的首領,並加入倭王高級統治集團,由倭王賜姓為直,成為日本古代重要的氏姓巨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