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 作品

第115章 新式騎兵的訓練

 直到戰國中期,趙國的實力其實也並沒有多強,甚至在三家分晉的初期,趙國一度比韓國還要虛弱,當時趙國要在魏國和齊國兩個大國中間左右逢源才能夠在夾縫中生存下來,歷史上趙國曾一度臣服於魏國,中途還有幾次被中山國暴打,趙國的真正強盛都是在胡服騎射以後。 

 其實在春秋末期,騎兵就已經在戰場上出現,列國中都建立了少量的騎軍部隊,主要用於巡邏、偵察、傳遞消息、小股偷襲等輔助性的工作,但騎兵在數量、質量、戰術使用上都很原始,完全無法左右戰爭的勝負。 

 當時中原各國普遍不重視騎兵部隊,倒是遊牧民族的騎兵非常強悍,時常掠奪中原國家的邊境。即便遭受到遊牧民族的侵襲,大多數中原國家都有一種民族自豪感,不願與蠻夷為伍學習蠻夷戰術,趙國當年也是這樣。 

 趙武靈王即位後,公孫衍推動五國相王,趙國正式稱王,稱王后的趙雍試圖率兵滅掉橫亙在趙國中間的中山,使趙國能真正的成為強國。結果趙國被中山的騎兵大敗,損失慘重。那一戰後趙王雍真正的認清現實,他看清楚了趙國和其他國家的差距。 

 而後趙武靈王痛定思痛,決心向遊牧民族學習,在胡服騎射改革成功以後,趙國將中山消滅,至此趙國才真正成為能夠和秦國並肩的強大國家。 

 正是在胡服騎射以後,騎兵部隊才在趙國大量出現,騎兵第一次以獨立軍種出現,並在趙滅中山的戰場上大放異彩。秦國緊隨其後也跟著建立了獨立的騎兵部隊,秦趙兩國成為中原國家中,唯二的成為兩支擁有萬騎的國家。 

 因為這兩個國家都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接軌,不僅能從遊牧民族那裡學到先進的騎術,而且還有大量養馬的地區。 

 胡服騎射的作用,不僅僅是讓趙國擁有了一支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強軍,同時也使的趙國的疆域向北方大大擴張,不僅吞併了中山國,並且將北邊的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的地盤都納入趙國的版圖內。趙國不僅是拓寬了數千裡土地,增加了百萬人口,而且還奪取了許多優質的馬場,另外遊牧民族大多驍勇善戰,加入趙國以後,也讓趙國的風氣變得更加尚武,這也是為什麼胡服騎士短短几十年時間就能讓趙國從一個國力倒數的國家變成僅次於秦國的次強。 

 趙國胡服騎射後,秦國緊隨其後的建立了騎兵部隊,秦趙兩國都建立了騎兵部隊後,其他國家不甘落後也跟著建立了單獨的騎兵部隊。只可惜齊魏楚缺少養馬的條件,國內沒有優質馬場因此無法大規模的組建騎兵部隊,燕國倒是靠近北地,但國力太弱,難以從遊牧民族那裡搶奪優質的養馬場,燕昭王曾經讓秦開大破東胡,但東胡寒冷燕國實質上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因此騎軍只是在秦趙兩國獲得了較大發展,其他國家雖然也建立了一些騎兵部隊,但比起秦趙兩國的規模而言,實在是小的可憐。 

 另外值得一提的地方,即便是已經大規模成立騎軍的秦趙兩國,兩國的騎兵部隊也僅僅是初具規模,造成這些的原因很多其中一方面是因為馬俱並不完善,限制了騎軍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面是騎軍的戰術、理論、經驗都不足,因此儘管騎軍已經展現出了他們在戰爭中的巨大潛力,但仍然還無法完全取代戰車的作用,各國中仍然裝配了大量的戰車。列國之間的戰鬥,仍然是以戰車或步兵為主,後來那種大規模騎兵會戰的情況,在目前的時空中並未出現過。 

 趙國的騎兵數量相比起其他國家已經非常龐大,但饒是如此,騎兵部隊的數量跟步兵比起來比例仍舊不大。司馬尚在鎮守代郡抵抗匈奴的時候,麾下軍隊的建制大概是戰車八百乘,精銳步兵人,弓箭手一萬,騎軍僅僅只有3000騎,騎軍部隊在趙國軍隊中的佔比小的可憐。 

 此刻趙國軍隊駐守的長平,共計雲集了45萬大軍,算上先前損失的一部分,趙國在長平的兵力仍然有恐怖的40萬,40萬趙軍大概擁有兩千乘戰車,但騎兵僅僅只有一萬三千騎,不過趙軍中的馬匹還是很多的,目前趙軍中所擁有的戰馬達到了驚人的十萬匹,因為戰馬除了要給騎兵部隊使用外,戰車也是需要戰馬來牽引的,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戰馬要配給步兵使用,有時候步兵也是需要騎馬趕到戰場,然後下馬作戰,華陽之戰時白起就曾經用這種戰術一日急行軍百里,出其不意地趕到戰場,一戰殲滅魏趙聯軍,那一仗也成為白起指揮生涯中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