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中生友 作品

第二百九十章韓國驚變

 內鬥是政客的本能。

 只有打擊了別人,排除了異己,才能更好的突出自己。

 春申君沒有想到自己這麼快就又要被攻擊了,而且不僅僅是政治層面的攻擊,還有軍事層面的攻擊。

 江都的久攻不下,讓春申君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

 身為楚國令尹,久戰不勝,失地喪師,這可是死罪。

 楚王對於令尹可從不客氣,歷史上楚國殺死的令尹可能比其他六國殺死的丞相總數都要多。

 春申君只能夠寄希望於在江都北側的邗溝的築堤堵水之計,能夠為他帶來一場大勝,然而,這裡所能夠帶給他的,卻是一場新的大敗。

 大虞軍救項氏一族的時候,為了保證隱秘性,沒有走邗溝直達泗水,但是回來的時候就沒有這麼多顧慮了,直接從泗水入淮河然後再入邗溝,直接從邗溝北端打了春申君所部一個措手不及。

 很顯然,李園並沒有快馬加鞭告知春申君有大虞軍隊北上的消息,這最終導致春申君用來築堤堵水的部隊措不及防,損失慘重。

 試想一下,一群光著身子在挖土填泥的部隊,能有個啥子戰鬥力啊。

 項燕所部及前去救援項燕族人的部隊,得以和江都守軍勝利會師。

 董璜軍的精兵強將齊聚江都,一副要打一場大決戰的姿態。

 因為有了項燕所部,董璜軍也確實改變了以往不敢出城野戰的狀況,利用水路機動優勢,多次主動出城野戰,致使春申君的攻勢再次受挫,不得不收縮兵力。

 同時,項燕親自在陣前以身說法,怒斥春申君的卑鄙無恥、殘害忠良,致使楚軍士氣大跌。

 春申君雖然也用項燕“喪軍敗績後厚顏無恥的投降敵國”來反擊,但效果卻並不是很大。

 說到底,倒不一定是士兵們多麼相信項燕的話,而是春申君帶兵打了這麼長時間的仗,卻沒有取得戰果,也沒有搶到什麼金銀財寶綾羅綢緞讓大家好好分一分,這讓將士們不可避免的有了畏戰的情緒,不想再這麼打下去了。

 打了小半年連一個刀幣都沒有,玩什麼命啊!

 項燕的出現只是送上門兒來的藉口罷了。

 不過,春申君畢竟兵力雄厚,多次大戰也沒有損傷到根本,只有一點項燕所部能夠組成軍陣的大虞軍,也難以取得決定性的戰果。

 而且隨著大虞軍眾將觀戰次數的增多,項燕所部的一些弱點也展現了出來,比如說其徐如林的“林部”擅長重甲行軍,氣勢生生不息,但是戰鬥中的表現中規中矩;不動如山的“山部”,只擅長原地防守,卻不擅長進攻作戰;其疾如風的“風部”強的是速度,其他方面略有不如;侵略如火的“火部”,頗為暴躁,不適合打配合戰。

 項燕所部整體軍陣給人的感覺就是,雖然全面,但是缺少配合,不夠圓潤。

 那種感覺就像是錢沒給到位的小姐姐,雖然勉為騎男,但卻無技可施,只想早點結束奔赴下一場。

 項燕給出的解釋是,這個軍陣其實還不夠完善。真正完美狀態,應該是“風林火山”四種狀態全軍都可以隨意轉換,全軍整齊劃一,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部人馬修煉一個軍陣。

 仗打到這份兒上,大虞軍和楚軍看似是要決戰,其實只是進入了相持階段。

 大虞軍本身軍陣還沒有演練完成,並不想損失真正的精銳打一場消耗戰,只是將虎賁軍等自然人精銳輪流調到這個戰場,現場感受軍陣的威力,增強對軍陣的理解,把這裡當成了練兵的場所。

 春申君也不得不接受了短時間內無法取勝的現實,只得又向楚王上書說“本來大軍就要大勝一場,結果李園不僅沒有抵擋住叛軍,更沒有及時告知叛軍的動向,導致功虧一簣出現重大損失”,並把之前的戰損的七成,都算到了李園的頭上。

 楚王再次看到二人戰敗並且繼續推卸責任的戰報,都快要氣笑了。

 “該死的項燕,竟然敢真的投敵了!”

 比起對大虞、對春申君和李園的憤怒,楚王對於項燕的憤怒顯然更大。

 儘管我要殺你全家,可是你也不能投降啊!

 “項氏一族的餘孽還沒有抓到?”

 楚考烈王憤怒的質問道。

 之前戰爭代行者作亂救走項燕的家人,楚考烈王卻因為擔心自己的安危而沒有第一時間把精銳給壓上,再加上項魁的爆種,最終讓亂軍逃了出去,楚王只能夠憤怒的派兵追殺。

 “稟大王,項燕一黨叛亂的預謀可能由來已久,大軍追到楚韓邊境後,他們竟然得到了韓國軍官的庇護!”

 侍從一副急陛下之所急的模樣咬牙切齒答道。

 “韓國?他們怎麼敢!”

 楚王還是很看不起韓國的。

 地盤兒有限的韓國,在他看來就是冢中枯骨,早晚要被滅掉,有什麼膽子來包庇大楚的叛徒。

 “派使者,告訴韓國,再不把叛徒送來,我們就要進攻了!告訴李園,讓他給寡人滾回來,準備好攻打韓國!”

 楚王是真的怒了。

 江東之地需要戰船才能攻下,而準備戰船卻還需要時間,但是韓國可不需要戰船。

 攻打韓國,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向各國展示一下大楚的國力,表明大楚雖然遇到了一些小混亂,但是用來打七雄之一的韓國還是小意思的!其他敢對楚國有企圖的國家,那就得做好捱揍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