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外青衣 作品

209、第 209 章





那裡才是她的家,才是她熟悉的地方。




但她又不想再錯過須沐寶老師的拜訪。




老先生第三日來過一回,但那時她已經在道觀裡了,便沒見到。眼下那老先生還在鎮上住著,後面顯然還會再來。




這種為難並沒有持續多久。




第九日那老先生便又上門來了。




老先生年逾七十,但滿頭烏髮,精神矍鑠,乍看不過五十許人。




老先生是和三個學生一起來的,三個學生都是須沐寶的師兄,其中就有沐寒那天在銀樓裡碰見的那個。




扈邵寧本不想來了,但又不敢讓老師知道這樁根本沒來得及發生的糗事。




到了卻發現,那神仙一樣的道姑好似對自己全然沒有印象了一般,他有些失落,但又免不了鬆下一口氣。




沐寒注意力全在那老先生身上。




老先生身體康健,氣色極好,不然也不會有精力反過來特意關心學生身體與生活。




他在學生那裡看見過沐寒寫的訃文,對她的師承頗有些好奇。




老先生年事已高,沐寒“出了家”,兩人對話,並沒有什麼避忌。




張先生年輕時遊歷四方近二十年,年屆四十方接受了吉山書院的延請,他看遍了國內的山川人風,去過月伯藩、萊國這樣的蜀薊國屬國,也去過菹王國和客撒沙陀這樣文字習俗皆與蜀薊國不同的異域,才高識遠,可更令人驚奇的是,他目光中帶著一絲孩童窺探這個世界時才應有的純稚與天真。




他問了沐寒師門位置,沐寒說在菹王國北方逾萬里的地方;又問沐寒這回來路上可有什麼新奇的見聞,沐寒撿著路上看見的事情,結合各地的風土人情,挑挑撿撿刪刪減減地和老先生講了。




老人年紀大了,再出不去了,聽著別人講旅行趣聞,有些解癮頭的意思,興致盎然。




須沐寶師兄弟幾個在一邊陪著,也另在討論些別的事情;過了一會兒,內中最年長的那個發現,沐寒和張先生談的一些東西,他們已經聽不明白是在說什麼了,忍不住插了一句。




“我們這是檻外人和檻里人在說話。”張先生揚揚眉毛,聲音洪亮,說完朝沐寒眨了眨眼睛。




沐寒覺得這位老先生許是看穿了什麼,但沒有揭破。




老先生是凡人,但身體狀態還十分年輕,身上並無病痛,對修道長生之事也沒什麼在意、信任。




沐寒有意答謝他多年對須沐寶的愛護,最後竟頗有無從下手之感。




幾番猶豫,她於當晚夜裡去了趟莆關山。




這也是她幾日以來第一次單獨出門。




莆關山風景平平,但卻是張先生少年成婚生子的地方。張先生二十餘歲先後經歷喪妻、喪子,之後便孤身外出遊學。他境遇與須秀林又有幾分像,只是他在外漂泊多年後,看開了。




正如張先生是個凡人,這莆關山也沒有什麼特異之處。小寶就是在這裡突然沒了那鈍毛病的,他說不出因由,沐寒也找不到,但只要他好了,其餘便也不重要了。




其實沐寒心裡另有了些想法,只是她還在猶疑,沒有循著那想法繼續往下想。




張先生不好其他,只愛一口茶。他居所的院後就是他養的幾株茶樹,他平常喝的茶,除了少部分是學生孝敬的外,也都是從那些樹上採摘茶葉再行炮製的。




學生孝敬的茶他根本喝不完,但張先生喝學生的茶只是喝個意思,嘗兩回就收起來了,這樹上的茶,才是他幾乎天天飲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