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友誼

冬日天黑得早,蒙童們年齡又小,是以徐夫子暫時定下“每日兩學”,辰時、巳時(7:00~11:00)兩個時辰,上早學;午時一個時辰(11:00~13:00)供蒙童們用午食、睡午覺,養足精神後,便是未時(13:00~15:00)一個時辰的午學。待天氣轉暖,白日變長,午學時間還會延長。

徐夫子家是一座二進的小宅院,前院被徐夫子用作學堂,後院供徐家人日常起居。

前院的三間正堂,正中間是蒙童們上課的私塾;西側是徐夫子的書房,房中供有孔子像,之前謝拾正是在這裡完成了拜師儀式;東側則是特意收拾出來的“飯堂”。

午時一到,蒙童們規規矩矩地起身送別夫子,夫子才走,便撒了歡似地奔向飯堂——前院設有廚房,有徐家村本村的婦人負責做飯,蒙童只需每日繳納伙食費三文就能用午食。若是不想費錢,也可以早早從家裡帶飯食來,中午在廚房熱一熱就能吃。

以玉泉鎮鬥米六十文的物價,三文錢能買半升米,飯堂不僅有米有菜,偶爾還有魚湯,三文錢的伙食費著實夠便宜了。

即便如此,一年算下來也要一兩銀子。

捨得花錢送孩子念私塾的人家,不是家有餘財,便是目光長遠,自然不會吝惜這一兩銀子。

謝家自然是後者。

年僅四歲的謝拾已經自力更生買了書本和筆墨紙硯——這一套加起來就不止一兩白銀,家裡一群大人又豈會吝惜伙食費?

用老徐氏的話來說:“我乖孫這才幾歲就要去吃苦,還不是為了咱老謝家上上下下的前程,還不興讓我乖孫吃點好的?不就是錢嗎?一家子有手有腳還能掙不來?”

順便一說,謝拾在私塾裡“卷”,老徐氏就在家中發動全家一起“卷”。

農閒時分,地裡沒活,謝家上上下下卻不歇著。男人在院子裡做木工補貼家用;女人忙著縫衣服、納鞋底、繡荷包,不單給自家人做,還賣到鎮上繡坊去;連大房的謝梅謝蘭姐妹倆都沒閒著,學習女工的同時順帶做繡活。

不過,今日少了一隻隨時隨地冒出來的小糰子,謝家的氣氛都不如往日那般鮮活,一家人總覺得幹起活來比平時累多了。

老徐氏時不時就要念叨一聲乖孫,不知他在學堂裡過得好不好,擔心他受人欺負了,擔心夫子太嚴厲體罰學生、同窗太霸道欺負弱小,擔心學堂裡的飯菜不好吃,餓壞了她的乖孫……隨著她一通念念叨叨,謝家人不約而同腦補出一幕畫面:院門推開,小糰子像顆蔫噠噠的蘿蔔,哭著喊著跑回了家來。

老徐氏的擔憂立刻擴散感染了全家。

整間院落遍佈愁雲慘霧,長哀短嘆。

路過的人遠遠看見了都不禁繞道走。

望著明晃晃高掛在天空的大太陽,肩並肩坐在一起繡花的謝梅姐妹倆不禁憂愁地嘆了一口氣:

“拾哥兒何時歸家啊……”

再不歸家,爺奶爹孃叔嬸都要愁死啦!

·

與此同時,謝拾正與新交的小夥伴徐守文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今天的午食有韭菜雞蛋、豆腐湯,和著米飯吃起來可香了。

讀了一上午的書,幾個年齡不超過八歲的孩子早就餓壞了,紛紛狼吞虎嚥,吃相最差的方朋連衣襟上都濺了湯。年齡最小的謝拾最淡定,分明速度不慢,一口一口“啊嗚”時反而有些細嚼慢嚥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