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章 憶昔

 前腳收下弟子的恭賀,徐夫子後腳便問:“我不在這些日子,爾等可有懈怠?”

 邊說邊示意一眾弟子將安排的課業交上來,這就要一一檢查是否認真對待功課。

 一眾弟子:“???”

 他們只能默默將這些日子的描紅和文章交上去,暗自慶幸成功預判了夫子的預判,來時帶上了這些——高中歸來的第一反應就是檢查弟子的功課,不愧是你啊夫子!

 這文章不是隨便寫的,而是由徐夫子出題,弟子們為應試而作時文,又稱制藝。

 這幾年氣理貫通,帖經墨義卻是信手拈來。

 遂跟著徐夫子學習如何“制義”。

 所謂制義,並非簡單地作文章,而是對儒家四書五經進行闡釋。題目往往出自四書五經,從中截取一句半句,作文時要求圍繞題目闡釋,將題中應有之義發揮出來。

 簡單而言:我注六經,六經注我——即文章以闡釋六經義理為主旨,且文中論述時所舉的論據都必須來自儒家典籍所記載。

 此外,制藝還講究一定的格式,大概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八股、收結”。

 總而言之,制藝要求作文者必須在固定的框架之內用聖人之言表達自身觀點。

 對謝拾而言,按制藝的規矩做文章倒是並不難,難的是將文章作好,作得出彩。

 以他現今的水平,不過初窺門徑而已。不過世上大部分童生甚至未見得有此水平。

 至少,去歲僥倖過了縣試的王臨,於制藝一道上便遠遠不及謝拾這位小師弟。

 如此一比就令謝拾充滿了信心。

 將這些日子精心所作的文章交給夫子,謝拾老老實實站到一邊,眼巴巴瞅著夫子。

 不過,徐夫子的面色從始至終波瀾不驚,讀完後只抬起頭來,替謝拾逐字逐句點出不足,幾乎將文章從頭到尾批評了一番。

 謝拾不由垮了臉。

 卻聽徐夫子話鋒一轉:“瑕不掩瑜,以你如今的火候,縣試府試卻也等閒。”

 迎著謝拾驟然亮起來的眼睛,徐夫子的目光在弟子們身上環顧一圈,鼓勵道:

 “來年開春,不妨下場一試。”

 在徐夫子看來,只有謝拾與徐守文二人穩穩能過府試,趙自新若是放平心態亦有機會取中,其餘三名弟子大概只能止步於府試之前……可無論成與不成,這都是一番難得的體驗,到考場上走一遭,總能有所收穫。

 眾弟子齊齊應聲:“是,夫子。”

 ……苦讀數年,終於有望收穫!

 ·

 滾落的夕陽將雲霞燒成爐火的模樣。一望無際的金色田野彷彿在火光中熊熊燃燒。

 謝拾拎著空空如也的漁網回了村。

 “拾哥兒這是從哪裡回來?”

 “……聽說你一大早在南溪逮了條五斤重的大黃魚,怎的不見魚?”

 “拾哥兒你回來了?我家老母雞今天多下了幾個蛋,可好吃嘞。給你拿去嚐嚐。”

 沿途不

 斷有人同他打招呼()?(),

 謝拾也笑著一一回應。每一張臉對他而言都十分熟悉。

 不過短短几年()?(),

 曾經只能在小孩子圈中稱霸的他已經混到了村裡老少皆愛的地位。

 遙想當初的他想做個雞毛毽子都只能帶著小夥伴們悄悄去揪旁人家的公雞?()???#?#??()?(),

 而今的他卻能光明正大刷臉出入各家()?(),

 甚至還有人主動送雞蛋呢。

 ……驕傲.jpg

 “那條大黃魚?給夫子作賀禮了。”

 一邊回應著大家的話,一邊揮舞著手中空蕩蕩的漁網,謝拾臉上的笑容異常燦爛。

 “大喜之日,得大吉之魚,可不正是天作之合!”

 接過這家塞的雞蛋,那家送的野菜,拎著空蕩蕩的漁網,謝拾一路向家走去。

 視線所及之處,大片大片金色稻田掀起重重波浪。大雁南歸幾度,楓葉綠了又紅。

 前幾年年景不好,大齊各地遭災,便是新帝改了年號也不曾為大齊喚來“天佑”。

 與災害嚴重的地區相比,泊陽縣已算是幸運,時旱時雨,並沒有出現大面積災荒。

 然而,即便是輕微的天災,對於抗風險能力為零的普通百姓而言都是一場難以抵禦的災難。

 家有餘糧的還好,勉強能撐過去。豐年都只能勉強混個溫飽的人家,頓時就被逼到了絕處,有些人家甚至不得不賣兒賣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