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9 章 贈禮

 段朝宗這邊惦記著謝拾的時候,謝拾亦從福州百姓口中數次耳聞這個名字——

 隨著潰散的倭寇被官兵清剿得七七八八,躲起來不敢作亂的少數殘兵亦失去威脅,當日逃難而來的周邊百姓自然也就到了被遣回的時候,短短數日已經走了大半。

 而謝拾這些天既不曾四處採風,也不曾像之前一樣跟著宋問之參加文會雅集,讀書人之間關於他的爭議,他更是充耳不聞。

 自守城事畢,難民入城,謝拾的注意力幾乎都被倭亂的餘波吸引了過去。

 這是他第一次直面戰爭造就的慘況。城頭上乾涸的鮮血與家破人亡的百姓悲痛無助的哭嚎,遠比雅集上的錦繡文章更觸動人心。他本以為十歲那年已經見識到戰亂之下的生民之艱,如今卻知自己淺薄了。

 只有來過前線,才算是真正見識過戰爭,哪怕這或許只是福州府並不罕見的日常。

 而這幾日間,除了被人咬牙切齒咒罵的倭寇,福州府內最常提起的便是段朝宗的名字。任意從街頭找一個人,總能聽到諸如此類的話:“幸虧有段大帥坐鎮福州!”

 “走了薛帥,還有段帥!倭寇不可能一直囂張下去的,遲早都得被段帥剿乾淨!”

 所謂薛帥,即昔年剿倭起家的薛敬。永昌年間朝堂昏暗,全靠他一己之力訓練民兵護衛東南百姓,卻始終不受朝廷待見。

 睿宗天佑皇帝即位後,對薛敬的能力頗為賞識,先後調動他御北虜、練京營,哪裡有用哪裡搬,堪稱大齊第一救火隊長。

 原本二人君臣相得,或許又能成就一樁佳話。沒想到睿宗天佑皇帝尚未有所作為便英年早逝,繼位的當今天子儘管是睿宗天佑皇帝親自選定,對薛敬這個手握兵馬的前朝舊臣卻很難如上任天子一般倚重。

 當今天子倒也不是忠奸不分的昏君。

 最要緊的京營不可能交給並非心腹的薛敬,而閩地則是薛敬發家之地,舊部不少,加之考慮到倭寇之患遠不及北虜,前者最多侵擾東南一帶,後者可是長驅入關,禍亂中原,帶走了一位天子的性命!於是薛敬被調到北地邊關,擔上了抵禦北虜的重任——或許對於與睿宗天佑皇帝感情頗深的薛敬而言,能有機會為舊主報仇也是一樁好事。

 當然了,大齊國力本就江河日下,又經天佑之變,如今面對北虜多是以守勢為主。想恢復往日榮光恐怕還得認真治理多年。

 當年天佑之變,薛敬勤王救主的事蹟早已傳遍天下。儘管因為天佑皇帝的去世這份功績嚴重摺損,不曾獲得與之匹配的嘉獎。

 他的名聲卻如風一般傳揚於四海,縱然身處泊陽小縣的謝拾都聽過薛敬的名號,連他的生平謝拾都從種種渠道打探到了。

 因此,聽到“薛帥”這個稱呼,謝拾首先聯想到的便是以剿倭起家的薛敬,至於另一位“段帥”,初來乍到的謝拾就有些摸不著頭腦,他好奇道:“敢問段帥是?”

 被問話的福州本地人見狀頗為訝異地看他一眼:“居然有人不知道段

 帥的名號?”

 當下便滔滔不絕“科普”起段朝宗的事蹟,都是二十年來如何殺寇立功之事,說到某些經典戰役,甚至忍不住眉飛色舞,舞之蹈之,彷彿自身曾身臨戰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