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2 章 金陵

 “……好了,用這筆錢給你家相公治病,往後一家人好好過日子,未來還長著。”

 荒草萋萋,斜陽欲下。道旁一支車隊停駐,毛色青黑的駿馬富有靈性的大眼睛咕嚕嚕轉動著,好似在打量眼前的兩腳獸。

 在它身側,一襲襴衫的少年正忙不迭扶起面前磕頭不止的婦人和她的一雙兒女,又溫聲安撫了幾句,這才重新翻身上馬。

 行出去一段,謝拾明顯舒了一口氣。轉而想到這一切的起因,不免咬牙罵道:“倭寇真是該死!禍害我大齊多少百姓!”

 此時距他們離開福州府城不過三日,沿途所見村落俱是殘破不堪,百姓更是凋零。僥倖逃出生天的百姓惟有重新收拾破敗的家園,靠著提前藏好的糧食艱難度日。而慘遭橫禍的人家卻是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方才那婦人便是家中頂樑柱轟然倒塌,再難維持生計,只得跪在道旁鬻兒賣女。雖是殘酷了些,至少一家人有機會活下去。

 謝拾見那兩個孩子年不過七、八歲,宛如兩隻剛剛破殼而出的雛鳥,依偎在孃親身旁瑟瑟發抖,眼中盛滿對未知前景的恐懼,實在不忍,便下馬掏出了他們亟需的“賣身錢”,卻不曾將兩個孩子帶走。

 拆散至親,分離骨肉,人所不為!

 “倭寇自然該千刀萬剮,不過若非朝廷長期海禁,倭患怎會越演越烈?倭寇麼,倭人只佔三成,被逼成海盜的齊民倒有大半。”

 輕鬆馭馬與之並行的趙橫照例發表了一通對朝廷政策的銳評,又道:“謝公子真是菩薩心腸,這一家人遇上你是他們的福氣。可惜天下間悲慘之事數之不盡,謝公子若是都要管,只怕掏空家底也不夠。”

 最後這句話不免有幾分經驗豐富的過來人提點小年輕的意味。大概是這段時日謝拾的作為在他眼中過於天真了些。趙橫不免擔心這年輕人一不小心把家底都賠上了。

 謝拾知曉他的好意,不至於不識抬舉,只是:“區區些許銀錢,舍就舍了。”

 謝拾如今的境界還達不到視金錢如糞土,不過尋常百姓的救命錢對他來說並不多。

 他出門遊學攜帶的銀錢早已用盡,好在掌握一手書畫本領,到哪裡都能自給自足。

 這算是謝拾從何訓導身上學到的經驗。儘管他的書畫水平遠不及何訓導,掙不了大錢,但謝拾的花銷同樣遠不及何訓導。

 先說住宿,這一路走來,他大部分時候都投宿道觀,且不說投宿費本就不高,往往與觀主論道一番,他這個客人就成了友人——既是友人借住,還收什麼費用呢?

 少數時候住在客棧,謝拾所選擇的也是自身能負擔得起的平價客棧。況且一旦他在當地打響名氣,住宿費又會大大削減。一如此番在福州,直接憑墨寶獲得了免單。

 其餘開銷自不用提。隨著謝拾在士林聲名鵲起,就算身無分文都有人願意接濟。這絕非虛言,如今他身上的銀錢,除了自己賺的,大都是士林文人所贈程儀。依舊是福州府為例,他收到的程儀便有

 近百兩。

 不得不說,才華果然是硬通貨。昔日何訓導藉此周遊天下,而今謝拾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