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戰列艦 作品

9.01章 煙雨與雄起,驟變始於微末

    所以衛老爺在學習運算的時候,必須得看到流場,並且觸摸到。

    看到好說,直接數學建模,用投影色塊來描述,至於觸摸到?

    衛老爺想了想,把流場中投影的每一個像素點數據提取出來,然後連接在一個手套上,手套上鍊接大量感應器。

    沒錯,這個感應器就是市面上能買到的那個,衛老爺不知道這些傳感器是供應給青樓,提供第三產業服務的,只是覺得價格便宜。——而售賣者看到賣方如此追求供貨數量,也有些莫名其妙。

    手戴上了這樣的手套後,就相當於深入了一個虛擬的感知世界。當看到流場中的湍流時,手套中的微弱力度,就會傳達這個水流動的具體效應。

    ~

    流體力學大佬們一開始研究這個學科,不乏是用杆子戳船的尾流,通過杆子的受力量,感應流速。

    後來一戰的飛機、二戰的導彈,也都是用空速管來收集數據。但每次飛行只能收集到單一幾個點的流場數據。然後根據多次飛行的數據,數學家們推導出公式,算出整個飛機、導彈外圍飛行的流動數據。

    再後來才是專門的風洞。只要一次實驗,飛機導彈啟動模型上數千個傳感器,在實驗中直接傳出數據。並且由計算機瞬間得到結果,直接在實驗中調整姿態,繼續分析新一波數據。再調結果,再分析。

    ~

    回到教學上,現在這麼一個手套的好處,就是虛擬的觸摸水流變化,而“虛擬的手”本身不會因為擋住流場,產生湍流效應,這樣教學中學生能感覺的更加真實。

    搞完這一套後,衛鏗興致勃勃開始在流體力學的教學上應用。

    衛鏗:“這要是,再學不會,那就是~”

    新一輪培訓後,衛老爺收回前言,因為掛科率仍然是百分之八十以上(原來是百分之九十五,但哪怕是進步只有百分之一,都是不小的數字)。

    衛鏗很謹慎地評判:“理解的模式應該沒問題了~問題在於任何數學想要熟悉算法,還特麼得用題海戰術形成腦內數學公式。”

    也就是說,還是得下功夫來苦讀。學理科,誰還不得費腦子嗎?世界上哪有什麼天賦異稟,都特麼是卷出來的。

    ~

    關於衛鏗提供的流場感知教具,不僅僅是用在了航空現在技術人員的培訓上。而製造業的王冠——各類發動機內部高壓氣流也都是需要流體運算。當然工業還有很多不下發動機的領域,例如電池材料學、機械傳動物理設計。

    但是這個事情的重大意義在於,在學閥壟斷師資力量,不願意對貧瘠的高原支援的情況下。通過科技力量整合系統:用感知科技、變革表述的信息互動效率,強化老師對學生的教學生產力。

    “手感知”“視覺投影感知”,對現象的觀察,來輔助人們對現象背後的數學意義的抽象理解。過去這些抽象意義都是要用腦補的!

    江南商業天才們早就將感知科技用在了高等娛樂(文人才子的風花雪月)上。人是最核心的生產力,人與人交流過程中,大腦中倒影的知識信息效率,可以作為判斷髮展進步的唯一標準。

    此等意義,不下於主世界珍妮紡織機的發明對工業革命前兆的推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精神是,機械化大生產替代人手工業。珍妮紡織機是這個方向上發展的開始。

    高原雄奇,異於江南煙雨。炎陽之念,勝,靡靡情唱。

    ~

    這才是在當下歷史線上發生的至關重要變革。這個變革幾十年、一百年都不會被重視。只有當全人類徹底跨越生產力階層後,回望這一刻,才會驟然發現充滿黃沙的歷史中,這熠熠生輝的黃金時刻。

    當然,衛鏗這時候也沒覺得什麼:自己在潘多拉的心靈語言模式下習慣了的那種敘述方式,神州位面沒有,所以很自然地要找工具來幫助嘛。

    ~

    站在現在回望過去,總會發現過去是愚蠢的。

    例如,站在二十八世紀回望七百年前,就會質問:當年那套網絡技術,為什麼要推動主播打賞這種無進步意義的民間財富匯聚。不能是國家發放科普經費,線上教學、線上出題,二十分鐘內解題有獎嗎,二十一世紀治理者真不會用技術啊!

    不是不會,而是尚未經存亡所逼,未願用力。

    衛老爺現在還沒有存亡威脅,現在只是習慣的捲一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