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見 作品

446 可惜不能在戰場上斬殺羋良小兒……

  萬夫長同理。

  如此一來,秦軍的斬首比便十分誇張——一場勝仗打下來,秦人經常能打出‘一比十’甚至‘一比二十’的誇張戰損比!

  其實秦國的高層,也知道這種情況——沒辦法,實在管不了。

  只能把‘斬首一級升一爵’逐漸變成‘斬首兩級升一爵’甚至是更多。

  其實也無所謂——只要秦軍的士卒始終打勝仗,一直在為咸陽開疆擴土——殺良冒功又如何?秦國的高層也不吝惜多封賞些宅院和田土。

  上述的這些亂象,要等到幾十年後‘呂不韋新法改革’才會摒除——呂不韋推翻了商鞅的‘斬首論功’制,表示活著的敵國人口和堆積如山血淋淋的首級比起來,用處要大得多。

  順利將敵國的平民擄掠回來,戰功甚至比斬首還要大。

  站在上帝視角可以看到——呂不韋革新之前,秦國雖然勝仗打得不少,但是領土一直沒有大規模擴張——零敲碎打得來的幾塊兒地,有時候還得丟回去。

  就算長平大戰打得那麼漂亮,秦國的土地和人口也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擴張——本質就是秦國和趙國的互相傷害、兩敗俱傷罷了。

  那時候,秦國推行的是商鞅的‘斬首論功’制,以及范雎的‘非獨攻其地,亦攻其人’的配套政策。

  殺得那叫一個人頭滾滾,天昏地暗。

  實際上,秦國的戰爭無法獲得新的人力,還會引起六國平民的拼死抵抗——在治安戰中,秦國的傷亡絕對不小。國土面積仍然在原地拉鋸,也始終沒有建立起以一敵六、橫掃天下的國力基礎。

  而在呂不韋革新之後,秦國的擴張速度便提升了一個檔次!

  從公元前250年到241年,區區十年的時間裡,擴張似乎變成了一件十分輕鬆愜意的事情——秦軍大踏步前進,曾經拉鋸戰無數次的三晉防線如同豆腐一樣崩潰,十年內便建立起了三個郡。

  再往後二十年,整個天下都被秦國統一。

  究其原因——便是呂不韋的改革,讓秦軍的形象從嗜血粗鄙的‘殘暴虎狼’轉型成‘文明之師’;讓秦國的國家形象從‘西戎蠻子’轉化成中原正統文明國家。

  從而大大削弱了六國底層平民的抵抗意志,同時讓秦國可以在戰爭中吸納人口,強大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