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祐樘朱見深 作品

第二百一十五章 東海之城,紛爭在己


  時值夏末,參治島的樹木鬱鬱蔥蔥。

  雖然這座島嶼現在歸朝鮮管轄,但由於歷史遺留的原因,島內人口結構十分的複雜,甚至朝鮮現在其實僅統治島內的一部分區域。

  首先是耽羅島原住民,這座島最早孕育出一個名為耽羅的國度,於唐時遣使入朝,麟德中,其國王來朝從帝至泰山。只是耽羅國實力過於弱小,後來被高麗國所滅。

  其次是蒙古人,元朝擊敗高麗國的駐軍,將耽羅島收為本國版圖,設立總管府,屯鎮邊軍一千七百人。初為對日本遠征的跳板,後演變成為重要的流放之島。

  而後是華夏人,明初並沒有放棄耽羅島,沿用元朝舊制,將耽羅視為流放之地,如將陳友諒之子陳理、明玉珍之子明升等流放耽羅島。

  朝鮮真正治理這裡的時間大約是百年前,高麗於1392年派遣軍隊擊敗島中的蒙古勢力,取得耽羅島的統治權,在濟州牧內設大靜及旌義二縣。

  只是這座島的區域不可謂不大,統治情況類似於大明的海南島。

  朝鮮所設置的大靜及旌義二縣覆蓋區域有限,不僅有耽羅的土著勢力盤踞於漢拿山周邊,而大明和蒙古的勢力一直殘存。

  參治島的東邊是一片開闊的平原地帶,水草特別肥美,故而很適合養馬。

  今年年初,大明朝廷派遣大批工匠前來,在這裡修建一座碼頭和一座磚城,象徵大明王朝的龍旗在這片土地高高揚起。

  在明初之時,這座島的歸屬權實質是大明,只是現在大明朝廷並沒有將這座島據為己有的打算。

  朝陽初升,金燦燦的陽光從東邊灑在這座綠意盎然的海島上,島中部的漢拿山向陽而生,東面山體生長著各色花朵。

  一支船隊在平靜的海面畫出一條潔白的痕跡,由西面的海域而來,然後徐徐地駛入海港中。

  碼頭這裡停泊著大大小小簡陋的海船,這些海船大多都是由朝鮮半島而來,載著人參、藥材和皮貨等商品。

  雖然互市的日期要在中秋佳節之後,但很多朝鮮商人都選擇提前到來。

  任何時期的資本都是逐利的,很多精明的朝鮮商人都從次互市中看到商機,故而紛紛組建船隊前來淘金。

  跟蒙古的情況相似,朝鮮的手工業全面落後於大明,雖然不像蒙古那般受困於鐵鍋,但亦嚮往著大明精美的瓷器、絲綢和物美價廉的農具等商品,故而一直都渴望朝鮮能跟大明開通貿易。

  由於大明採用海禁政策,以前只有前往京城的使團才有貿易機會,而普通的商人壓根想都不敢想。

  現在得知在參治島開市後,他們都想要淘得第一桶金,故而紛紛派遣家奴或親自前來。

  “拜見大明皇帝!”朝鮮商人看到一眾官員和將士都朝著那位持旨的人跪下,亦是紛紛跟著跪下來道。

  錦衣百戶持旨出現在碼頭上,便朗聲宣讀聖旨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本朝與朝鮮國於參治島互市,既恩澤於良藩,亦為兩國互通有無,故遣賢臣駐於東海。定國公世子徐世英文有治理一方之才,武有中山王之遺風,故授職東海總督。凡我朝東海之臣民,悉聽其令,欽此!”

  徐世英此時已經換上明朝二品文官的官服,正是緩步從海船下來,眉目間多了一抹上位者的氣息,這一路過來已經慢慢進入角色。

  他終究已經不再是藉助祖輩的榮耀,頂著定國公世子光環的武勳子弟,而是受到皇帝恩寵而被委任的東海總督。

  此行帶領一千軍隊由天津押糧和棉布而來,而他將代表大明入駐這裡,成為整片東海真正的話事人。

  “下官拜見總督大人!”四夷館少卿李濟光充當外交官是最先一批前來的,此刻顯得恭恭敬敬地施禮道。

  “卑職拜見總督大人!”兩千駐軍已經先行到達這裡駐紮,兩位千戶帶領部將顯得恭恭敬敬地跪禮道。

  徐世英的目光在幾個官員中掃視一番,最後落到負責前來建城的劉柊禹身上道:“劉員外郎,大明在參治島開港設城如期完工,你功不可沒,此番辛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