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3





【但是要寫出和平安寧的意境,但是一個近景還不足以顯示,陶淵明像一個資深攝影師,把筆觸移向了遠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裡用了兩個疊字。看過《紅樓夢》的同學可能記得,香菱向林黛玉學詩,也提到了這一句。】




剛寫完第一章的曹雪芹看看水鏡,又看看自己桌上的書稿,覺得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真實。




【香菱說王維的“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寫得好,林黛玉說你只知道他這個寫得好,我給你看個更好的。於是把陶淵明這兩句給他看。




香菱看完十分歎賞,原來“墟里上孤煙”的“上”字是從“依依”這兩個字化用來的。




曹雪芹的文學造詣是很高的,他借小說中兩個角色之口,點評前人詩作,頗具匠心,由此可見陶淵明這兩句確實有精妙之處。】




劉氏拉了拉丈夫的衣袖,言笑晏晏:“相公,人家可是說了,你的詩不如陶淵明。”




王維也不在意妻子的打趣,柔聲道:“本便不如他。”




這句詩他還沒寫,想必是後來所作。那曹雪芹確是個造詣頗高的,一眼看出他的句子來自陶潛,而“依依墟里煙”,寫炊煙隱約之狀,合於遠景的筆觸,更顯平淡而渾然天成,他輸得心服口服。




【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照應了後面的“遠”字,因為村子隔得遠,所以模糊不清;依依,形容炊煙輕柔緩慢地向上飄升,由於距離又顯得隱隱約約的。這句近景描寫給人一種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化外之地,不受任何侵擾。




但是太安靜了彷彿有缺點什麼,於是他接著說,“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所有畫面都活起來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雞鳴狗吠,為什麼?】




陶淵明捋著花白的鬍鬚笑眯眯道:“無雞無犬,怎算得是村莊?”




【因為雞犬之聲相聞正是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哪個村裡沒有幾隻雞幾條狗呢?陶淵明真的是一個很有生活氣息的人。




而且大家還要注意,老子曾經描繪過他“小國寡民”的理想,“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這當然是一種落後的思想,但確實是非常理想的生活狀態,陶淵明將自己的願望投射其中了。】




陶淵明捋鬍鬚的手一頓,和對面的顏延之交換眼神,笑嘆道:“我確有此心。”




他已經厭惡了這征伐動盪、名利相傾的生活,所以寄心古聖賢描繪的盛世圖景,又于田園中尋覓。




嬴政搖搖頭,小國寡民,不過是咫尺之安,他要的是天下一統,四海昇平。




劉徹也興致缺缺,漢初提倡黃老之學,他欲改尊儒家,前朝後宮便有諸多反對,此時聽到《老子》之說自然沒什麼好臉色。




不過水鏡說小國寡民是一種落後的思想,後世都這麼講了,這群頑固總該鬆口了吧?




他忽然覺得心情又好了一點,不鬆口沒關係,他借題發揮也要讓他們鬆口。




【在這幾句裡,他總體用到白描的手法,遠近結合,動靜結合,寫出歸隱之地的風光,暗藏欣然情緒,可謂是頗具匠心。“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的評價,確實十分恰當。】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陶淵明品味著這句詩,忽然拊掌大笑起來:“好,說得好!千載之下不乏有知音,吾道不孤!”




他的眼裡隱有水光,縱然不合於時,但幾百年後,幾千年後,總有人懂他的詩。




顏延之也為這一句詩評讚歎,時下風氣以玄言為高,詩文祖法三張二陸,鋪排雲景。他雖與陶淵明交好,但也知曉陶淵明的詩作並不為當世推崇。聽水鏡中的女子來講,似乎後世對兄長詩作極為推崇?




顏延之不由得高興起來,他就知道,兄長是渾金璞玉,必將大放異彩!




插入書籤